原標題:
編者按:從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到如今的“十強村”;從曾經的過年找村支書接濟,到如今的人均收入破萬元;從曾經的泥土路、土坯房,到如今的小汽車,“二層樓”,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産業,讓遼寧省岫岩縣西老爺廟村的村民們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發家致富,過上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富裕生活。
新春佳節,記者來到這裡,探索小小的食用菌,究竟是怎樣讓村民們的生活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看焦點系列報道《行走中國 新春故事》第五篇《食用菌裏種植出來的春天》。
央廣網北京3月1日消息(記者劉璐、孫治勇、趙宇澤)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農曆正月初五,一場大雪,讓遼寧省岫岩縣西老爺廟村披上了一層銀裝。87歲的遲元久望著窗外的大雪,心生感慨。老人對大雪是再熟悉不過,但是今年冬天看到大雪的心情和往年卻大不一樣。
遲元久:“過去那小土坯房,俺們一家四口擠在屋裏,雪下得大了,房檐都顫,過年都不夠挨凍地,哪有錢燒煤啊,就是硬挺著往前熬。現在住大房子,新蓋的,磚瓦結構,窗戶都嚴嚴實實地,密不透風,過年暖暖呼呼地,現在這日子,過去沒法比,過去也不敢想。”
外面依舊還下著小雪,但是在遲元久新蓋的二層小樓裏卻暖意融融,窗上的大紅剪紙在外面銀色的世界映襯下更顯得熱鬧紅火。在寬敞的大廳裏,鋪滿了一排排晾曬的蘑菇,特別的好聞,清香鮮甜。遲元久的女兒遲研説,這就是讓他們發家致富的食用菌。
遲研:“我泡的這個都是俺們自己家種的蘑菇,那個黃的是滑子蘑、白的是粗腿蘑、黑的是香菇,味道可好了。”
和遲老漢家一樣,依靠食用菌産業把日子過得紅火的村民不在少數。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2004年以前,這個村卻是個窮得出了名的省級貧困村。由於西老爺廟村是岫岩縣為數不多的半山地、半平原的近郊村,每戶村民擁有的耕地面積都不大,農民們種著有限的土地,收入極其微薄。
遲元久:“以前過春節,那真是年關難過呀!一年到頭種地掙這倆錢,年吃年用緊巴緊,要是趕上年頭不好,莊稼收成少,俺們就得到村部,找村幹部求兩個應急錢,稀裏糊塗地把年混過去。現在好了,年夜飯桌上,豬爪、河魚、土雞蛋想吃啥來啥,日子真是好了。”
地少人多,再努力也只能維持一個溫飽。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村民發現,山裏的蘑菇木耳很受城裏飯店的歡迎。但是野生的蘑菇産量不穩定,於是村民們就想到自己種植。經過幾年探索,大棚立體種植食用菌讓這個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蘑菇村,産量大,種類豐富,質量好,人們想要食用菌就一定會倒這裡來,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裡肯定能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小小的蘑菇,鋪出了村民的富裕的道路。
村民:“咱們家種植蘑菇已經3、4年了,現在有兩座大棚子,一年兩茬,賣給當地的收購商,一年能剩個4、5萬元。”
食用菌的發展不僅吸引收購者倒這裡來,還吸引了外面的老闆到這裡辦廠加工食用菌。來自浙江的農業技術員毛蓮彼,他是就是六七年前,受西老爺廟村食用菌蓬勃發展的氣氛感染,和朋友一起來這裡投資建廠發展的。
毛蓮彼:“現在我們佔地面積有500畝,主要是以香菇為主,我們種植得還有像平常的品種有金針菇、杏鮑菇、粗腿菇、雙孢菇也有種植,是以出口為主,還有的話走高端市場,産量我們達到500噸左右,效益將近5000萬左右。”
西老爺廟村已經卸任的老支書李景權告訴記者,目前,全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一萬元以上。他説,他當村支書的時候,最怕過春節。農民們堵著門要救濟。現在好了,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富裕生活。
李景權:“我們村85%以上都有7萬塊錢以上存款。翻建房屋的,每年遞增得達到25%以上,磚瓦結構的新房能佔80%。我們村得有45戶人有小汽車。”
農民富了,集體經濟也隨之壯大。如今的西老爺廟村已經成了岫岩縣的十強村。近幾年,村裏不但修整了村小學和村委會,還建起了衛生所、圖書屋和活動室,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村民們100%地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年過60歲的老人還有生活補貼,隨著發展軟環境的逐步完善,更多的外來投資者走進村來,真正使西老爺廟村摘下了過去“貧困村“的帽子。
老遲的女兒告訴記者,致富的夢想實現了,現在村裏進出的車都是村民自己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看見村裏的大路這麼寬敞,她也動了買車的心思。
記者:“你們村不少車進進出出地,都是來拜年的吧?”
遲研:“不是,都是村裏人的車,現在俺們村不少家都有車,咱家也有,去年買的,現在村裏的路寬,買個車方便。來年我準備再扣一個棚子,照這麼算,兩年就能再賺一輛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