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發展都市農業,應著力於農業十大功能的開發。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二是就業增收功能,三是生態保育功能,四是旅遊休閒功能,五是體驗參與功能,六是美化環境功能,七是配送服務功能,八是科普教化功能,九是文化傳承功能,十是重塑尊嚴功能。
都市農業既包括市區農業,也包括郊區農業。都市農業不同於城郊農業,雖然二者都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納于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的農業,但城郊農業主要是為城市提供農副産品,滿足城市物質性需求為主,發展水平較低,位於城市周邊地帶,而都市農業是以滿足城市多種需求為服務宗旨,是多功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位置包括城市中心及周邊地區,都市農業涵蓋郊區農業。
根據目前的經驗分析,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左右,即可進入都市農業階段,按照這一標準全國660多個城市和2000多個縣城,大多都到了發展都市農業的階段。
都市農業産生的源動力在哪?城市是農村的兒子,農村、農業哺育了城市,但城市與農業農村分離後,走上了二元對立形態。城市的荒漠化使市民懷念農業的綠色田園和生物多樣性的和諧。這種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回歸訴求,是生存觀、生活觀、發展觀的一種本質昇華,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動力源頭。惡化的環境、污濁的空氣、充耳的噪音、擁堵的道路,更促使人們把目光投向農業,投向環境優美的農村。
與傳統農業不同,都市農業是高層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綠色産業;是完全依託于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結構功能的生態系統;是按照市民的多種需求,構建、培育的融生産、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是種養加、農工貿、産研教一體化的工程體系;是城市複雜巨大的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
都市農業的發展取向,是由城市的需求決定的,既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也體現了都市與農業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關係。
1998年我國首屆都市農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城市開始廣泛重視都市農業發展。北京提出要搶佔制高點,使京郊農業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先導力量。
發展都市農業,主要在於全方位地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綜合世界都市農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我個人認為應著力於十大功能的開發。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二是就業增收功能,三是生態保育功能,四是旅遊休閒功能,五是體驗參與功能,六是美化環境功能,七是配送服務功能,八是科普教化功能,九是文化傳承功能,十是重塑尊嚴功能。
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今天的食物保障狀況比任何時候都嚴峻,量的保障基本無憂,而質的保障則愈發艱難,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恐懼症。從國內農業形勢看,隨著社會發展,我國人均肉蛋奶的消費量迅速增長,人均瓜果菜的産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需求仍在大幅攀升,食物保障問題面臨嚴峻考驗。我們花了巨大代價在搞“南水北調”,缺水的北方種糧又往南運,這是變相的“北水南調”,一個荒唐尷尬的悖論。從世界農業形勢看,基辛格曾預言: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地球上所有人。美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轉基因,到2001年,130多個農産品被開發出轉基因品種,今天會更多。他們搞轉基因不僅僅是為了提高産量,更重要的是從源頭上控制別國的農産品種子。控制了種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控制了農産品的量與質。我國進口大豆大都是轉基因的,山東壽光的蔬菜種子90%多都是跨國公司控制,不買都不行。今天必須從源頭上控制食品安全。都市農業在開發食物保障功能方面應突出做好兩篇文章:一是建立有機農産品基地,二是儘量不用轉基因農産品種子。
二是就業增收功能。人類農業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我個人把現代農業分成前現代和後現代兩個階段。前現代就是農業打破內封閉的自我循環,注入了外力,即農藥、化肥、機械的運用。後現代農業則是在發展一産的同時,引入二三産業要素,是一二三産業聯動,上、中、下游一體,産、供、銷、加互促的完整産業體系。其就業容量自然大增。美國農民佔總人口的2%左右,而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就業人數佔總人口的17%-20%。一個農民後面有7、8個人為他服務。中國農業的就業容量遠遠沒有開發出來。幾十年來,我們走的是一條汲取農業剩餘為城市和工業發展服務的政策路線,三農的被動處境導致社會上一説到農,就與貧困、落後、愚昧連在一起,把農搞得灰頭土臉。發達國家,工人是最窮的,農民是一些人嚮往的職業,為農服務和城市服務業一樣受到社會青睞。我們的農業在這方面有著十分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三是生態保育功能。二三産都是破壞生態環境的,生態的修復保育只有一産,城市中種花栽樹都屬於大農業範疇,只有農業才具有這個功能,因為農業和大自然具有天生的和諧關係。農業是經濟再生産和自然再生産兩個生産的過程,農業生産的對象都是活的生命體。不像工業品,加加班一下子就可以弄出來,農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糧食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收,動物什麼時候懷孕什麼時候産出,必須遵循一個生命週期,不可違抗。有專家測算,一棵50年樹齡的大樹,在吸收有毒氣體産生氧氣、涵養水源、增加土壤肥力、為鳥類提供棲息繁殖場所等方面的生態價值大約是20萬美元。這還不算木材、花果本身的價值。農田具有很強的凈化水的能力,每公頃水田每天可凈化污水7500-1.2萬立方米,污水排到水田裏,大概一個禮拜可以凈化90%以上,生産的氧氣更為可觀。有人給北京市算過一筆賬,農林水的生態服務價值已達一萬多億元人民幣,與北京市的GDP總額不相上下。現在環境問題十分嚴重,“霧霾喂人民服霧”,水泥森林取代生態森林。
四是旅遊休閒功能。農業旅遊休閒起源於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法國等國家。上世紀60、70年代傳到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這十多年在中國大陸很盛行。從世界來看,農業的旅遊休閒觀光功能發展勢頭強勁,開發前景巨大,特別是隨著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的不斷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休閒時間的增多,旅遊休閒觀光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農業在這方面有著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農業已經把自身的根係從人們的肚子裏一直延伸到人們的頭腦裏,從物質昇華到精神,城市越大,市民嚮往“農味兒”的興趣越高。
五是體驗參與功能。在城市中心及周邊地帶搞體驗參與、採摘一體的活動園區非常有意義。把農作物的栽培展示出來,讓城市人,特別是孩子們知道小麥、水稻、瓜果、蔬菜等農作物是怎麼生長的,讓他們更加理解和尊重生命的過程,更加熱愛大自然。日本東京市內已經建了幾百個“市民農園”和“都市田園學校”。今天在發達國家帶菜園的宅地比帶游泳池的私邸更顯奢華,因為由於食品安全問題的突顯,吃自己親手種養的還是吃市場買來的,已經成為上流社會和富豪們衡量生活標準的基本尺度。
六是美化環境功能。宜業宜居是城市的基本功能,而宜居的首要條件是環境優美,它是一個城市品位、格調、特色的重要體現。城市的花草樹木都具有美化環境功能。歐洲有一些城市規定,窗臺上必須種花。近年來,西方國家還普遍興起了“郊區化”現象,許多人從城市中心搬到了郊區農村居住。德國在農村居住的人口已達40%多,英國也已達近30%,這種回流主要發生在近十幾年裏,且勢頭越來越猛。英國調查顯示,回流人口年齡在25-40歲之間,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逆城市化”現象的發生為城市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在城市建設中應把如何將農業作為城市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作為重要內容。巴黎市提出,要通過城市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替疊現,滿足市民越來越濃的田園興趣,方法就是錯雜排列“適度的地上建築組團”和“適度的田園組團”。倫敦的城市農場和社區果園遍佈學校、公園,農作物一直種到市民的院落和陽臺。農場已經開辦到天上(樓頂)和地下(廢棄的地下室)。紐約土地緊缺,把廢棄的體育場館、公共廢地都開發出來種植農作物。20世紀70年代,法國就興起了城市居民興建“第二住宅”,開闢人工菜園的活動。新加坡在城市發展中保留一半的面積作為農業用地。這些農業用地與城市建成區綠地相互滲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優美城市風光。
七是配送服務功能。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城市中有一部分人群需要配送到家的放心服務,都市農業是承擔這一需求最合適的力量。比如,定期給有需求的家庭配送肉蛋奶瓜果菜,包括鮮花等。這是急待開發的一個前景廣闊的産業。城市應該適當保留和開發一些最能方便買賣的攤點,讓底層社會的生存有所依託。美國許多城市都在固定地點、固定時間開設“農夫市場”,洛杉磯市政府門前的樹林草地裏就定時開放賣菜、賣花、賣小吃的“農夫市場”。城市攤販不是擾亂社會秩序的打擊目標,而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功能。
八是科普教化功能。改革開放最大的變化就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化。從見人就批到以人為本,從以窮為榮到以富為榮,從人定勝天到天人和諧,人們終於知道要遵循自然規律了。法國著名科學家法布爾有這樣一段名言:“歷史讚美把人們引向死亡的戰場,卻不屑于講述人們賴以生存的麥田。歷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卻不願意告訴人們麥子是從哪來的。這正是人類的愚蠢之處。”都市農業決不能讓這種愚蠢再延續下去,應當主動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科普教化功能應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用現代網絡技術、網絡視頻讓孩子、讓市民知道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明白規律不可違背。
九是文化傳承功能。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傳承關鍵在於農業的文化傳承。農業具有十大文化傳承功能,包括作物文化的傳承、農業技術的傳承、經濟模式的傳承、農業哲學的傳承、農業制度的傳承、重農思想的傳承、村落家族文化的傳承、民俗文化的傳承、田園文學的傳承和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等。傳統的鄉村文化在中國農村社會管理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現代農業應該比傳統農業文化傳承功能更強,承載量和承載力更大,如現代高科技、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等,應著力開發。全社會都應明白,沒有農業文明的傳承,人類的一切文明都是毫無意義的,必須克服離農越遠離現代化就越近的錯誤觀念。有專家預言,未來十年,農業領域將成為中美兩國競爭的最終競技場,可見人類的競爭,從農業出發,最終又回到了農業這個賴以生存的原點。
十是重塑尊嚴功能。縱觀歷史,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三大基本載體。其他文明都依附於這三大載體之上,後一個文明都是在前一個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文明是母體文明,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業已是“破帽遮顏過鬧市”,農業文明缺乏起碼的尊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重塑農業文明的現代尊嚴,不然,四化同步註定將成為一句空話。
都市農業,有著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集聚資源條件,面對的是最有話語權的人群,身處最易形成強勢輿論的渦流之中,重塑農業文明的現代尊嚴,非都市農業莫屬!
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都市農業是先鋒、是新銳。在“城市與自然共存”、“綠色産業回歸城市”、“城市和鄉村融合”的呼喚中,都市農業將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支先頭勁旅。從都市農業起步,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優選路徑。
(作者為中國農經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