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遼寧8個村落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三農 遼寧日報 2015年02月27日 15: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2年4月,我國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列入國家重點項目。從2012年開始評選至今,全國已有2555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4年11月25日,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部、國家旅遊局等聯合公佈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994個村落榜上有名。此次,遼寧省有8個村落入選——朝陽市的朝陽縣柳城鎮西大杖子村、朝陽縣西五家子鄉三道溝村、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八盤溝、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腰站村、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鄉西溝村以及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

  朝陽市朝陽縣西五家子鄉三道溝村

  大青山腳下的三道溝村始建於元代以前,現在,全村建築面積有3200平方米,傳統建築佔了60%左右。

  最古老的建築是舉人許植椿、秀才許植桐兩兄弟居住的7間青瓷瓦房。村裏還有一棵清道光年間從洛陽運回的牡丹“狀元紅”。

  在三道溝村,秉承先人遺風,“耕讀傳家”的傳統代代相傳。很多村民研練書法、勤奮好學。村裏的大學生數量之多遠近聞名,以“夜八齣”為代表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

  朝陽市朝陽縣柳城鎮西大杖子村

  西大杖子村石灰窯溝組是一個自然村,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春天一到,山溝裏各種顏色的鮮花便匯成了花的海洋。

  石灰窯溝的村民介紹,300多年前,其始祖從山東遷居來到這裡,開荒種地,建屋築宅,繁衍生息。因為當地的石頭適合燒石灰,先祖們便建窯燒石灰以維持生活,從此這個村被人們叫做“石灰窯溝”。

  近20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現在村裏只有13戶人家26口人了。他們守護著古老的村落,守護著彼此之間的情義,也守護著村落裏那份傳承已久的精神傳統。

  朝陽市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八盤溝

  有人把八盤溝稱為“人間仙境”。南天門、大棒槌石、小棒槌石、常仙洞、老子講學石、盼君石……溝溝是美麗的傳説,岔岔有動聽的故事。

  八盤溝如畫的景致裏,還藏著一個傳奇:上世紀50年代,國家號召搞山區建設,農村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梯田建設,八盤溝村修建的梯田成了全國典範。如今,這裡的梯田依然保存完好,依然在為當地村民創造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而老一輩那種不屈不撓、吃苦耐勞、戰天鬥地的精神也在鼓舞著當今人。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腰站村

  這是個滿族聚居的村落,也是遼東地區唯一的清皇族後裔聚居的村落,滿族人口占到全村總人口的97%。

  腰站村在行政建制上曾先後隸屬於戰國時的遼東郡、西漢時的玄菟郡、三國時的魏國、唐朝的南蘇郡、金代的東京路、元代的瀋陽路、明代的建州右衛管轄,努爾哈赤在新賓建立後金政權後又歸後金管轄。清朝時期,腰站村“肇”姓享受清室旁系待遇。

  滿族剪紙、清明上墳插佛托,祭拜的祖宗板、上供的達子香……仍在這裡傳承。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

  赫圖阿拉村形成于元代以前。漢朝時,這個地方隸屬於玄菟郡。明朝時,遊牧民族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在蘇子河兩岸定居。

  公元1603年,努爾哈赤在此建立了後金政權,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時的第一個都城。公元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稱北京為 “新城”,稱赫圖阿拉為“老城”。

  這個古老的村落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建於公元1603年,現存金鑾殿、正白旗衙門、地藏寺、顯佑宮等。外城建於公元1605年,街內有鐵匠舖、酒館、風味小吃等店舖。

  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鄉西溝村

  西溝村,一個被長城包圍的村落,一個因修建長城而誕生的村落。站在西溝村小河口的長城上,“可以看見大海,可以看見森林,可以看見城市。這是在其他任何一處長城上無法同時看到的美景。”

  據史料記載,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西溝村,就是當年戍邊將士及家屬所建。村裏留存下來的170間左右的古民居,也是出自這些駐守長城將士的後代之手。村裏,戍邊古井、碾盤和石磙、古廟遺址還在。

  如今,村裏的850口人,享受著寧靜的山村生活,最美妙的是山裏下大雪……

  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

  新堡子,遼西走廊末端的一個古村落。

  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九門口長城沿線明初即實行軍屯制,當地百姓都來自江浙一帶的義烏兵後代。如今,600年過去了,村落中依然保留著站臺遺址、哨樓、古松、古民居等歷史遺跡。

  新堡子村民大多數崇文尚武,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260余位大學生,300余位現役和退伍軍人。村落的古民居、周邊風景的傳説典故以及村民勤勞樸實精神的傳承,成了九門口長城景區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

  佛寺村三面環山,村前一道河流潺潺流過。村裏,坐落著雄偉壯觀的瑞應寺。它集藏、漢、蒙式建築風格于一體,在我國古代建築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

  瑞應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初具規模。蒙古族人稱瑞應寺為“葛根蘇木”,俗稱“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有名喇嘛三千六,無名喇嘛賽牛毛”形容的就是瑞應寺最鼎盛的時期。佛寺村就是伴隨著瑞應寺的建設而興起的。

  3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佛寺村成為蒙古族聚居的村落,13條衚同、13個大碾子、13個大磨……講述著村落的過往故事。典型的東西走向的房屋及街道,展現出村落別樣的風情。獨特的民族美食“喇嘛燉肉”、“蒙古餡餅”、“手扒羊肉”的鮮香,也從遙遠的過去飄到了今天。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