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土地“轉”起來 生態農業前景美

三農 四川農村日報 2015年02月25日 08:5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初春時節,仁義村裏話發展

  □本報記者 官國雄 文/圖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簡陽市新市鎮仁義村,了解這裡的“三農”發展情況。

  汽車從簡陽沿著沱江河谷向前進發。初春的田野裏,麥苗青綠,油菜花黃燦燦的。昔日泥濘不堪的土路已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路旁的農家門前貼著春聯,挂著紅燈籠,院壩裏停著外出打拼的遊子開回家過年的各地牌照的汽車,一切喜慶而祥和。

  土地流轉 助農增收

  進入仁義村,眼前是望不到頭的寬闊平坦的十里壩。壩裏樹木蔥蘢,各種蔬菜競相生長。這邊地裏的花菜、蓮白才剛剛收穫,那邊新長出的小苗又鑽破塑料薄膜;白白胖胖的韓國蘿蔔露出小半截分外可愛,豌豆苗已經開出了美麗的花朵,空氣裏瀰漫著清新自然的氣息……

  別看眼前的景色如此喜人,幾年前的仁義村可不是這樣。村支書雷萬水介紹説:“仁義村有440多戶人家1480多人,近年來青壯勞力大多出外打工、經商,最遠甚至到了新疆、黑龍江,村裏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兒童。有的村民把土地丟給鄰村的親戚耕種,存在著撂荒的危險。這麼好的地,實在太可惜!”“現在好了,”雷書記指著眼前鬱鬱蔥蔥的蔬菜,喜悅地説:“自從國家出臺土地流轉政策以後,村裏三百多畝土地先後被流轉給了有資金和技術力量的外來投資者,實現規模化經營,土地終於又派上大用場了。”

  在村裏,記者見到了簡陽三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勇。這個自幼生長在農村、少年時進城打拼,並成功在城裏發展壯大的中年漢子,一直對土地懷著一份眷戀之情,期盼回到農村改變落後面貌。2014年經過多方選址,他最終來到新市鎮仁義村,開始了新的創業。曾勇通過村委會,在自願、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和村民簽訂合同,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建設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我們合作社正積極申報省級示範社,在仁義村,我是最大的一家。”曾勇自豪地説。

  因為本地土地平曠,所以合作社平時耕地、播種儘量利用機械化生産,除草、採摘則主要由本村留守的老年村民完成,按天或計件付酬。“村民們既拿了土地租金,每月在合作社還有2000多元務工收入,大家都很支持。”雷萬水説。

  生態發展 期盼扶持

  曾勇説,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生態治理,保障城鄉居民米袋子、菜籃子的安全。為了讓合作社生産的産品更加綠色健康,他首先優化當地環境,除了整修道路,還沿村挖了三個大的垃圾池深埋生活垃圾。下一步,還準備深翻土地,請專家檢測土質,有針對性地給農民傳授農業生産技術,使仁義村在種植方面有新的突破,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曾勇指著遠處一塊地方説:“我準備在那邊修沼氣池。畜禽糞便、田間丟棄的菜葉瓜果等垃圾,將通過沼氣池處理,生産有機肥料,既解決污染源的問題,又補充田間肥力。然後搞一個自動噴灌系統,讓地下水和沼氣池裏的農家肥能直接到田間地頭,既節省勞力,又更加環保。目前已經向政府打了報告,爭取支持。”

  曾勇還打算把租賃的堰塘用一兩年時間治理好後養殖生態魚,將附近農場的閒置舊房租來,打造成農業小鎮。“這裡離城區不遠,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城裏人可到這兒來住下,體驗種菜,讓孩子了解農業知識,增進和農村的感情,還可以吃上生態魚、生態菜,放鬆身心。”

  “搞農業雖然很辛苦,但是收益比較穩定,加之現在國家有了好的政策,從長遠看,投資農業還是大有可為。”曾勇充滿信心地説。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