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年初五上午,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馮家鎮李家村種糧大戶張汝和就趕到維修點整修改進深松機。“這個機器特別適合鹽鹼地深耕改良,排鹼、保墑效果都很好。”張汝和説。
春耕備播,張汝和一切繞著科技轉。他的院子,被種子肥料和大小農機具塞得滿滿噹噹,現在他的支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有60多臺(套)農機具了。
10多年前,合作社流轉的5000畝地,還是一望無際的鹽鹼地。自從國家實施“渤海糧倉”項目工程後,依靠科技改良鹽鹼地,鹽鹼地變成了大糧倉。儘管去年大旱,他還是實現了“噸糧夢”,嘗到了科技種糧的甜頭。
科技種田,讓張汝和成了半個專家。他認識了智慧稻草人,掌握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知識。“科學種田,必須農時、農藝、農機融合,才能實現高效率。”張汝和説。通過兩年的秸稈還田,這片土地實現了持續改良。
如今馮家鎮,千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四個,幾百畝的十幾個,全鎮小麥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玉米8萬畝。其中,西瓜、玉米套種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