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年初一10點,給鄉親們拜完年的高密市鹹家工業園區山豐村種糧大戶王翠芬來到她的農場查看小麥長勢。到地裏走一走,看一看,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課。
王翠芬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種植糧食有自己的“綠色經”。“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過去為了增加産量,我也曾一度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結果地越種越硬,出現了板結現象,欠下了生態環境賬。現實告訴我們必須通過轉變生産方式挖掘潛力。”王翠芬對記者説。
在王翠芬看來,搞農業不能一味追求産量,只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農業科技創新上,實現糧食生産的“綠色種植”,才能杜絕污染,確保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為了培植地力,提高土地産出效率,王翠芬將流轉的土地分成兩部分,實行糧食、蔬菜輪作種植,一半土地種糧食,另一半種蔬菜,並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實施品種優質化、耕作機械化,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針對水資源短缺的實際,為實現節水灌溉,她購置了省內第一台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的卷盤式噴灌機,雖然價格高達11萬元,比起普通的噴灌機貴了許多,但用這種卷盤式噴灌設備1個小時就可澆1.5畝地,並且只需32方水、15公斤肥料,而傳統設備的“大水漫灌式”澆地,2小時才能澆1畝地,而且得用60方水、30公斤肥料。嘗到甜頭後,王翠芬又一口氣購買了12台卷盤式噴灌機。
在王翠芬種植的3000畝土地裏,秸稈還田技術得到了充分利用,並且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王翠芬開始用有機肥代替化肥,一袋有機肥30塊錢,她只需承擔七八塊錢。通過採用這些技術,王翠芬耕作的土地有機質增加了,酸鹼度平衡了,養分結構合理了,抗病能力也明顯增強。2014年,王翠芬收穫糧食達到160多萬公斤。
王翠芬家庭農場的大門上貼著她親自編寫的“盼惠農政策助農場,望糧安食安天下安”春聯,代表了她對糧食種植的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