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全國十佳農民:“皖北麥王”徐淙祥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02月12日 08: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徐淙祥(中)在田間查看作物生長情況。(資料圖片)

  編者按:由農業部指導,農民日報社、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具體實施的首屆“全國十佳農民”資助項目遴選活動,自2014年10月初啟動以來,經評委會對各地報送的候選人進行審查和初選、社會公示,並結合公眾投票,最終選出10名人選。“全國十佳農民”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時代先鋒。他們以農為業,以農為榮,崇農愛農興農,把農民這一古老的職業幹得有聲有色,充滿活力,充滿希望。他們身上體現著“三農”事業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寫滿了實現“三農”中國夢的精彩故事。本報特派記者對他們進行採訪,從今日起陸續在本欄目刊出,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楊丹丹

  誰能相信這樣的好事?

  有人給你提供技術,保證不增加生産成本;小麥畝産1000斤,大豆畝産300斤,即使遇到自然災害,也要比普通種法增産10%以上。達不到上述目標,此人包賠;超過目標,超出部分此人只取兩成。

  這事是真的。敢打包票的人叫徐淙祥,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農民,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有“皖北麥王”之稱。

  有人要問,他真有這麼“牛”?人家在2003年就用事實證明了:那年參加徐淙祥“科技承包”的有850畝大豆,當年遇到特大洪澇災害,跟普通田塊相比,這些大豆不但沒有減産,反而大幅增産,平均畝産達165公斤,高産田塊畝産突破260公斤。

  這可真神了!

  寒冬季節,記者來到張槐村,急著一睹“麥王”真面目。

  一走進徐淙祥家的客廳,桌子上一摞小冊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原來,這是老徐主編的《小麥優質高産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手冊》。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將小麥、大豆優質高産栽培技術,用通俗易懂的諺語形式彙編成冊,有的還製成挂圖,免費發給大夥兒。

  早些年間,他們這兒的小麥畝産也就三四百斤,大家也都沒啥專門技術。老徐這人愛鑽研,都是種麥子,他比別人下的功夫可大多了。平時他就注意蒐羅品種、管理上有什麼新動向,一旦運用上,又堅持不懈地四處求教、細心記錄、認真比較、力求改良。在老徐的家裏,一個偌大的書櫃格外引入注目,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從事科研以來的相關資料,有不少已經發黃髮黑了。“這些資料可不能毀了,都是這些年種地的全部‘寶貝’,需要時可以調出來比對。”老徐一邊説,一邊愛惜地翻看。

  現在,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摸索探討出了四套小麥優質超高産、節本增效栽培技術,即:60首諺語栽培法、20項關鍵技術栽培法、技術規程栽培法和農時季節栽培法,被村民譽為四套小麥優質高産、節本增收的“法寶”。

  從2009年起,徐淙祥一直保持了安徽省小麥畝産的最高紀錄,2014年再一次創造了760.9公斤的新紀錄。“不僅我種的小麥破了紀錄,今年整個太和縣小麥都獲得了歷史性豐收。”老徐説著説著笑了起來——他那四套法寶功不可沒啊!

  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品種和種植方法,老徐在自家地裏堅持試驗已有20多年。除了以增産為目的,還要提高地力,保護土壤和水資源,實現持續增收。“現在農業生産進入新時期,習總書記都強調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呢!”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