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中央一號文件深解讀:轉方式,為農業謀出路

三農 經濟日報 2015年02月11日 10: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生態治理、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等涉及加快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話題受到廣泛關注。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佈局。這一要求為當前農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

  這些年,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産業結構、特色鮮明的區域性農産品。儘管總體形勢不錯,但與城鄉居民的需求和與國際農産品競爭格局相比,農業産業化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在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與農業成本日益上升的壓力下,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需要更快些。

  結合我國農業實際情況,調整結構,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産品、種養加銷全産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要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向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轉變。

  種養結構方面,要加快推進農牧結合。隨著收入增加,人們對畜産品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牛羊肉供應連續多年趨緊。據統計,牛羊肉年均消費增長3.9%,供不應求帶動價格連續上漲13年。同時,隨著飼料成本持續上升。當前玉米主要用於養殖業的飼料,但秸稈卻大部分被廢棄了。專家認為,如果把部分玉米改為青貯玉米或苜蓿,不僅飼料供給可以增加一倍,飼料成本得以下降,質量也可以提高。

  區域結構方面,要提高産業集中度。農業與生俱來具有區域性特徵和結構性特色。天山南北長棉花,黃淮海宜産冬小麥,廣西盛産蔗糖,海南最宜天然橡膠。農業部已發佈《特色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按照品質特色、規模優勢、市場導向等原則,對原有的特色農産品品種進行調整,重新確定144種特色農産品的優勢區,鼓勵各地結合資源稟賦和戰略功能定位,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在産品結構方面,要發展品牌農業,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不少農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缺少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儘管農産品註冊商標數量4年間翻了一番,而把原料當商品賣、把土特産當品牌賣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發展品牌農業可較好地破解這一難題。

  農業結構調整既有現實緊迫性,更事關農業長遠發展。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認為,調整農業結構要從初級的農業種養業內部優化結構,催生和拓展出加工、流通、銷售等新環節,不斷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韓長賦認為,規模經營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由於各國農業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的不同,決定了農業規模經營形式差異。我國在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中,各地要根據區域特徵、土地條件等因素確定農業規模經營的形式。

  目前,各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戶和承租戶按照約定價格,將土地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流轉。這樣做的好處是解決了部分農戶無人種地和不想種地的問題,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承租方也可以通過規模經營獲得更大利益。但是,這種形式在運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的地方強行推動土地流轉,片面追求流轉規模,侵害了農民合法權益;有的地方土地流轉市場不健全,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影響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健康有序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種農業規模經營形式。目前,全國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103.88萬家,7829萬農戶入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農業龍頭企業一起,構成了我國農業生産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服務體系。不過,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體上還是規模小、實力弱,缺少具有競爭力的産品。

  總之,近些年廣泛興起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農業規模經營的主力軍。每一種新型經營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地規模經營的要求。至於一個地方要採取哪種形式,要按照法律要求,根據當地實際,遵照農民意願,考慮經營主體的實際經營能力,不能強行簡單地採取某一種模式。

  加強農業生態建設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這些年,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了糧食持續增産的局面,但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統計顯示,我國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每年農藥用量約為180萬噸。另一方面,我國的耕地、淡水等資源也面臨開發利用強度過大等問題。

  韓長賦説,加強農業生態建設,首先要做到不欠新賬,逐步使透支的農業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具體來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發展要念好“減、退、轉、改、治、保”六字訣。

  減,就是要減少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通過大力推廣節肥、節藥、節水和清潔生産技術,逐步減少化肥、農藥和農業用水總量。

  退,就是要逐步退出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産。這就要求各地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整農業生産力佈局,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對於需要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的,要繼續堅決退還。

  轉,就是要著眼推進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農業部提出要科學規劃佈局畜禽養殖,運用綜合的技術模式,力爭到2020年,75%以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貯存處理利用設施,基本實現畜禽糞便的資源利用。

  改,就是要致力於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具體來説,要通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對耕地質量進行“挽救式”保護。

  治,就是要把受損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當前我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但專家指出,修復治理不能全靠政府,還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發展替代産業、綠色經濟,讓農民從中受益。

  保,就是要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等。專家表示,除了落實已有的保護制度,還要進一步探索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保護補償等制度。(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張 雪 常 理)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