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日,山東省省委、省政府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意見。記者注意到,作為今年山東省的“一號文件”,意見特別強調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將其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最緊迫、最核心的任務。
如何儘快把農業發展方式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省委農工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山東省“一號文件”從三個層面破題。
首先,轉方式調結構絕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産。因此,今年山東“一號文件”提出要紮實推進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推進糧食高産創建,今年高産創建規模力爭達到1100萬畝。要抓好中低産田改造,深入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和小麥、玉米科技創新示範工程,培育超高産潛力品種,挖掘糧食生産潛能。
狠抓糧食産能建設同時,特色農業要在調優上狠下功夫。“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實現標準化生産和規模化種養,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油用牡丹、木本糧油、林下經濟等新興産業,提高果品、蔬菜、食用菌等設施農業發展水平。
“‘一號文件’的一些具體措施,讓農業可持續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該負責人表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減、退、轉、改、治、保”六字訣,把農藥、化肥、農膜等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減下來,把超過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産退出來,把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和財富,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損的生態環境逐步治理好,把耕地、水資源等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堅決保住。
具體到山東省,就是要突出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規劃,加快推進耕地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地膜殘留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治理、農産品産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等六大工程,著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等新技術、新模式,高標準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生態循環示範基地。實施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全年造林300萬畝以上。
第二個層面就是結構調整要有“大農業思維”,其中農牧、農漁融合發展是今年“一號文件”的亮點。據了解,畜牧業産業鏈條長、關聯産業多,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標誌之一,做好了就是大産業。但山東省畜牧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比重僅為27.0%,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當前,山東省人均佔有糧食930多斤,人均佔有小麥450斤以上,還有大量農作物秸稈。2013年山東省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為67:33,這些都為調整種植結構提供了空間。基於此,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的同時,加快發展畜牧業,不斷擴大畜産品有效供給,可以更好保障糧食安全和有效供給。
“一號文件”提出,調整優化畜牧養殖結構,制定全省肉羊肉牛産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食草畜牧業和特種種養業,積極推廣規模化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著力構建農牧結合、資源循環、健康養殖、節約高效的現代生態畜牧産業體系。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形成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
“除內部結構調整,這次‘一號文件’突出了三次産業融合。”這是第三個層面。目前國內外主要農産品價格倒挂,繼續提交遇到了“天花板”,同時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進行生産補貼也遭到“黃箱”支持上限的“天花板”。今後農民增收必須把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引入農業。這就要推動農業向産前、産後兩端延伸,將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記者 趙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