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這是一片流金的黑土。這是一片沸騰的黑土。
豐收!增收!回眸2014,吉林這個農業大省因“農”而流光溢彩。
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吉林省農業農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面對新常態交出了濃墨重彩的新答卷。
成績得之不易。克服春季低溫、夏秋乾旱等不利因素,2014年吉林省糧食生産再獲豐收,總産量達到706.56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700億斤的高水平。吉林農業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為自己爭得了榮譽。
發展後勁十足。2014年吉林省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十五連增”,首次超過萬元,達到10780元。吉林省農業農村工作再發展信心十足、底氣十足。
斑斕壯闊的黑土地上,豐收是最動人的歡歌。
猶如那激蕩人心的交響,2014年的吉林農業歷經波瀾,豐收來之不易。糧食總産全國第四、單産全國第一,吉林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不斷挖掘新潛力,“天下糧倉”穩如泰山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樣的豐收場景當真來之不易。
春播後低溫多雨,七八月份遭遇“掐脖旱”,九台市紀家鎮太平村的張鳳財對2014年的豐收直呼“幸運”。張鳳財是村裏的農機大戶,他的合作社擁有50多臺農機、農戶300戶,流轉土地400多公頃。“這種情況下每公頃玉米産量還是達到了2.1萬斤。”張鳳財覺得這是個值得炫耀的成績。
榆樹市五棵樹鎮合發村農民李軍去年種了30多公頃玉米,秋收後他家20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堆滿了玉米穗,像一座座連綿的金色山丘。“苞米長得特別好,公頃産量在2.4萬斤以上。”李軍格外高興。
豐收的喜悅,瀰漫在吉林大地上。
2014年吉林省糧食總産量佔全國總量的5.82%,繼續位居全國第4位。吉林省糧食單産達到每畝941.96斤,比全國平均水平的每畝718斤高出223.96斤,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的領先位置。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501.1萬畝,比上年增加316.2萬畝,同比增長4.4%,由上年的全國第10位晉陞為第9位。
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果實,依靠的是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巨大支持、農業科技的有力支撐和抗災措施的及時實施。
面對7月下旬吉林省局部地區發生乾旱的嚴重形勢,全省上下緊急動員抗旱減災,累計投入抗旱資金5.3億元。能澆一畝是一畝,及時澆灌從“旱魔”口中搶回了808.3萬畝莊稼。人工增雨作業起到關鍵作用,“空降”30億立方米“及時雨”,使得旱情得到緩解或解除。
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各種惠農政策給農民以巨大支持,很好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遼源市燈塔鎮碾山村村民李景江先後承包了50多公頃地,2013年他購買了水稻收穫機和玉米收穫機,去年又買了稻田旋耕機和水稻插秧機。“總共得到4萬多元的農機補貼。”站在大“鐵牛”旁邊,李景江開心地説:“現在,我腳不沾泥,就能把地裏的活幹完。”農忙時,村裏的村民還搶著雇用他家車。李景江説,去年年底他就收回了購買農機的本錢。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扶持下,吉林省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去年全年,吉林省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億元,同比增長20%,資金總量位居全國第3位,補貼各類農機具5.9萬台件,受益農戶4.4萬戶。
農業科技成為挖掘糧食生産潛力的重要手段,多項重大農業增産技術去年得到更大力度地推廣,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不斷創新,惠農信息“進村入戶”,“科技增糧”成為共識。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去年已覆蓋吉林省13個縣市,超過8萬農戶應用了這項服務。農民在自家田地撥打手機,系統就能自動完成地塊定位、自動回復短信,進行施肥指導。僅此一項,全省每年可增産糧食10億斤以上,農民節本增效12億元,每年少投入肥料6萬噸。
猶如那振奮人心的號角,2014年改革創新激活“三農”全局。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大膽創新,農村改革釋放無窮活力。轉方式、調結構,農業大省全力奔赴現代農業之路。
清歌一曲梁塵起,腰鼓百面春雷發。
在過去的一年裏,吉林省“三農”工作依靠改革創新,開局破題,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均取得了突破,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公主嶺南崴子街道長興村,村民張志山告訴記者:“土地確權對老百姓來説,就是一顆‘定心丸’。確權之後誰家的地到哪,在圖紙上就能看出來了。將來土地流轉、貸款都可以拿這個作憑證。”
作為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點,去年吉林省擴大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共啟動919個省級試點村,試點面積達到847.7萬畝。土地確權,一下子讓農民心中有了底,為今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
抓住確權機遇,吉林省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試點,創新開展農村金融改革,破解“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農民的隱性資産煥發活力。去年農行率先在延邊地區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當年發放貸款49筆,共計1649萬元。作為吉林省首創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去年已經覆蓋了43個縣(市、區),正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以轉方式調結構為重點,吉林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經營主體、新的種養模式,吉林農業“新意”十足。
註冊家庭農場一年多時間,四平市鐵西區平西鄉獾子洞村黨支書黃如剛由傳統農民變身“農場主人”,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甜頭。黃如剛的家庭農場除了玉米種植外,還形成了果蔬種植、畜牧養殖、農産品加工、農業機械服務、農機代銷等多種産業。“蘋果梨和黏豆包是我家打出的特色品牌。黏豆包産品不僅在四平地區銷售,還打進了長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場。”黃如剛説得很興奮。
榆樹市五棵樹鎮長新村村民孫國民地種得很“瀟灑”。“我把土地‘託管’給了鎮裏的合作社。種地一手不伸,一年1公頃地還給我1萬多元。”孫國民説,地“託管”後他到合作社打工,一年開3個月農機,收入有一兩萬元。
撫松縣萬良鎮慶升村,全村120余戶,80%農戶種人參,總面積近20公頃,是萬良鎮的人參種植大村。村裏的種參大戶王德春去年毛收入超過40萬元。村黨支書周揚國説,這幾年村民靠種人參、木耳,家庭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比前些年不知翻了多少倍。
猶如那溫暖人心的輕歌,2014年吉林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新農民盡展風采,更添自信。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五連增”,首超萬元,吉林“三農”工作以民為本,正昂揚上進
“三農”工作,以民為本。2014年吉林省圍繞農民增收做足文章。一年來,全省各地在抓好産業增收、政策增收、財産增收和勞務增收同時,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十五連增”,首次超過萬元,達到10780元,這讓廣大農民鼓了腰包、長了精神。
林秀臣是扶余市增盛鎮盛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以種植無公害農作物為主。“我們種植的黑花生、黑土豆、黑小米等黑色食品越來越暢銷,我尋思在春節前的年貨市場上可以再大賣一把。”盛農合作社只有32公頃地、12戶農民,如今入社農戶的平均年收入都比沒入社時提高兩倍以上。
説起曾經的日子,鎮賚縣鎮賚鎮新立村村民王凱直搖頭:“過去村裏人住的都是泥土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村裏80多戶農民都已搬進了白墻紅瓦的新房,通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王凱告訴記者:“家裏種著2公頃地,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裏的收入七八萬元。這樣的日子,舒心!”
新立村的變化,正是吉林省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去年,吉林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重點,新農村建設“各美其美”,日新月異。
新農村更需要新農民。
“忙完秋收,農民們也不願意閒下來。”公主嶺市農業廣播學校校長王立偉告訴記者,秋收後公主嶺市面向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村合作社的骨幹已經開展了3次培訓,每次培訓都吸引當地大量農民來旁聽。
農民不再保守,開始求新求變。
不久前,通榆縣烏蘭花鎮東木村種植大戶邢波就把自家的向日葵以每個5.5元的價格賣出,共計2067個,進賬1.1萬餘元。葵花論個賣,這是他做了“電商”才實現的夢想。
如今,農民“觸網”已成時尚。通榆縣葵花、雜糧雜豆、小米等農産品的網上銷售已佔總銷量的30%。
農安縣新農鄉元成功村村農民呂亞玲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她註冊了自己的家庭農場,流轉了540公頃土地,2015年準備大幹一場。她説:“我的快樂就是多種地、多打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