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從外地“倒奶”現象看吉林省乳業發展

三農 吉林日報 2015年01月29日 08: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由於進口奶激增,加上乳企自建牧場等多種因素,國內部分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現象。吉林省奶業市場也受到大氣候影響,奶牛養殖場及合作社低利潤運行。專家稱,乳業困局凸顯奶牛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奶農需改變“小戶+乳企”這種既有的發展模式,融入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之中,才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記者從1月26日召開的全省畜牧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4年,全省養殖奶牛23萬頭,鮮奶産量52萬噸,在全國屬中等水平。2015年的發展目標是:養殖奶牛24.5萬頭,增長16%;鮮奶産量55.6萬噸,增長6.5%。吉林省現有1.6萬多戶奶農牛奶一半賣給本地企業,一半賣給外地企業。

  原奶價格降低

  養殖合作社低利潤運行

  “進入2015年,我們的牛奶銷售量沒有變化,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了。”榆樹市瑞祥鮮奶收購站負責人張衛説。

  這家奶站是榆樹市大嶺鎮瑞祥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開辦的,每天産奶量為3噸左右,該站一直為“蒙牛”供奶,到目前尚未出現限購或拒收。

  “不過,從2014年3月開始,收奶的價格越來越低了,每次調價都得降0.20元,現在收購價格為每公斤4.2元。利潤已經很低了,如果再降價,我們就得賠錢了。”張衛説。

  榆樹市保壽鎮團山村奶牛養殖場,有1000多頭奶牛,每天産奶量7.3噸,長年為“雀巢”供奶,今年1月份開始,“雀巢”每天只收購5噸到6噸,剩餘的奶只能自己想辦法低價出售。負責人説,目前養殖場處於賠錢狀態,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再過一兩個月,他就要考慮縮小規模。

  “我們家一天産2噸牛奶,已經沒有企業來收購了,現在主要靠拉到市裏,以每公斤2.5元-3元的價格賣給奶吧。”長春市朝陽區富鋒鎮范家村五社富民奶牛場的畢國仁説。

  1月19日,記者來到畢國仁家的養殖場,剛擠出的2噸新鮮牛奶,只拉走了一小部分。兩個奶罐都是滿的。畢國仁説,市場好時,場裏有400多頭奶牛,不管每天産多少牛奶,都有企業來搶奶源。從2014年2月開始,突然就從“搶奶”轉為“過剩”,奶賣不上價了。

  農安縣雙隆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300頭奶牛為例,按照養殖牧場的合理配比,其中有180頭奶牛為産奶期的奶牛,300頭奶牛每天飼養費用大約在9000元左右,而180頭奶牛的産奶量平均每天産奶2700公斤,單算飼喂成本,每公斤奶賣3.3元錢才能合上,再加上人工費、運輸費、電費等其它費用,每公斤牛奶的成本為3.6元。養殖場的規模越大,成本會相對降低,而規模小,反而成本會更高。“對於奶農來説,利潤低還可以勉強維持生存,乳企限購或者拒收原奶才是最致命的。”

  國內奶業市場不景氣

  信任危機使洋貨趁機“攻城”

  “國外奶粉降階、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心尚未恢復、消費者對乳製品的消費習慣都是影響奶業市場不景氣的原因,但內因還是奶牛養殖業本身的規模化現代化程度不夠,抗市場風險性不強導致的。”吉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金曉彤分析説。

  榆樹市保壽鎮團山村奶牛養殖場負責人楊文生在該行業做了10多年,奶價下滑後,他通過新聞及其他渠道了解信息,並分析了下滑原因。

  他説,當前生鮮奶市場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大量國外奶粉進入中國,國外奶粉價格便宜,每噸奶粉到岸價在2萬元左右。而國內市場,每噸鮮奶的成本價格在3600元左右,按照8.5噸生鮮乳生産1噸奶粉的比例計算。國內1噸奶粉的價格高達3萬元以上。除了純牛奶、巴士奶等一些必需使用鮮奶的乳産品外,其它的如復原乳等乳飲品,使用奶粉的成本要低很多,所以企業選擇國外進口奶粉製作還原乳等産品來降低成本。這種現狀不僅拉低了鮮牛奶的價格,更可怕的是,擠壓了鮮牛奶的需求量。“但奶粉還原成乳製品和鮮奶製品的營養是不可比的。”楊文生説。

  記者在走訪長春市一些大型超市時發現,乳産品的品種琳瑯滿目,巴氏奶、純牛奶、酸奶、風味酸奶、各種口味的早餐奶、兒童奶等,乳産品外包裝上標有:純牛奶、調製奶、乳飲料、復原乳等。除了部分廠家的促銷活動外,並沒有明顯的價格變化。

  記者仔細查看了各種乳産品的配料,只看到“旺仔牛奶”(復原乳)、“每益添活性乳酸菌飲料”在配料中標有“乳粉”字樣。導購員告訴記者:“沒有消費者特別注意配料,更沒有問是不是奶粉復原的,大家都是喜歡什麼口味就拿什麼口味。”

  市場危機也是轉型機遇

  養殖業需要加快規模化進程

  吉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金曉彤説:吉林省的乳業是一個相對完全競爭的行業,市場的變化雖然有其複雜因素,但主要還是會隨著供求關係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也是有規律可尋的。改變這種現狀,最重要的是尋找內因,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

  在乳業的産業鏈中,養殖業處於最前端,也是最薄弱的環節,養殖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影響著整個乳製品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因此,研究奶牛養殖環節的經濟效益對乳製品今後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金曉彤認為,吉林省養殖業由粗放型轉向規模化十分必要。20年前,“公司+農戶”這種模式被當作農業産業化的主要形式大力推廣,也確實解決了不少現實問題,但這種形式註定是溫飽階段的産銷模式,在渡過溫飽階段之後,這種模式的先天劣勢就暴露出來了,那就是利益分配不公,奶農和乳企經常發生矛盾,單個的奶農沒有任何和乳企談判價格的可能。隨後涌現的牧業合作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的,但許多只是形式上合作,奶農之間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合力。

  散養戶由於缺乏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理念,養殖效益明顯偏低,很難消化近年來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很容易在市場競爭中自然淘汰。所以,奶農唯有改變既有的發展模式,融入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模式之中,才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恢復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也非常重要。”金曉彤説,政府及媒體對消費者健康消費引導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些乳製品常識需要進一步宣傳。

  在低迷的市場氛圍中,吉林省的奶牛養殖戶們也在探索出路。

  從2013年起,農安縣雙隆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先生,就探索奶站如何擺脫這種受制于奶企的弱勢困境。他先後在長春市內建立了3家奶吧,把養殖場的奶直接送到終端消費者面前。

  “我在長春市寬城區扶余路建了第一家‘奧為先’鮮奶吧作為嘗試,後來又在長沈路附近和汽車廠附近分別建了兩家這樣的奶吧,如果將來這樣的連鎖奶吧能夠多起來形成規模,我們的奶就不愁銷售了。”劉先生説,奶牛職業化、標準化、集約化飼養是奶業發展的基礎,而養殖業的規模化也是必然趨勢,經歷這次市場危機後,一些散戶會被市場淘汰,另一些養殖企業將漸漸走上規模化道路。“挺過2015年的低谷期,2016年奶業會漸漸好起來,2017年可能還會出現奶源不足的情況,所以我不打算縮小規模,而是繼續經營,還可能擴大規模,一方面和乳企談長期合作穩定奶的銷量,另一方面增加直供奶吧的門店數量。”

  建立奶業生産週報制度

  全力協調處理“賣奶難”

  針對“賣奶難”現象,農業部已于2015年1月7日下發《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産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農牧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確保奶農利益、穩定奶業生産。

  省畜牧業管理局奶業管理處處長王英説,全國市場出現“賣奶難”現象後,省畜牧局對此事高度重視,為了全面掌握省內生鮮乳銷售形勢,省畜牧局決定組織生鮮乳生産銷售情況調查,並向各市(州)、縣(市、區)的畜牧管理局下發正式通知,要求建立奶業生産週報制度。各地市(州)每週定時將本地區奶業突發事件、乳品企業拒收數量、奶農倒奶數量等情況匯總,報送省局奶業處。據調查,吉林省目前僅存在零星倒奶現象,目前政府正在極積協調處理“賣奶難”現狀。

  針對社會上對國內奶産品質量上的質疑,王英錶示,各級畜牧局的奶業管理處,其重要職責就是監管當地奶産品的質量。特別是“三氯氰胺”事件以後,從全國到地方,奶産品的質量更是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吉林省奶産品的質量管控更是十分嚴格,奶源質量毋庸置疑。

  近年來,吉林省十分注重養殖業發展和轉型問題,轉型最重要的就是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引導養殖小區向規模牧場轉型;積極扶持奶牛大戶、聯戶經營、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

  對於進口奶粉的衝擊,王英説,要加強對進口乳製品的管理,嚴格落實液態奶標識制度。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液態奶標“鮮”、標“純”和標“復原乳”的規定,規範液態奶生産經營市場,這些做法對扭轉奶農“賣奶難”、促進奶業復蘇有一定促進作用。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