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生態種養殖和鄉村遊為農民搭建致富路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和農業現代化的新發展,開展高效農業和開發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對於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傳承當地文化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源於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的“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鄉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改善了農民的人居環境和生産生活條件,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而成立於2010年7月的安順市西秀區黔中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正在走這樣一條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遊的致富路。
一走進西秀區雙堡鎮海子村的黔中緣原生態種養殖基地裏,放眼望去一隻只土雞在山坡的草場中奔跑穿梭,自由採食,而在雞捨得下面,一枚枚雞蛋正乖巧地躺在母雞挖出的坑中待農民去拾撿;周圍的金果梨樹正茁壯地成長著,待來年開花結果;而海子水庫的一側,野鴨正悠閒地浮在水面上,極具地方特色的鄉間小屋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建中……
富在農家 為農戶找出路
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看,“富在農家”就是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産力,以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烈願望為第一需求,抓住發展經濟、農民增收這一中心,找到發展經濟建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鞏培榮和他建立的黔中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典範,當年只有3.7萬元創業起家的他,因為在外打工時接觸了報紙,了解到政府支持農民的很多政策,加上年老的父母在安順無人照顧,孩子又在安順讀書,因此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在對高科技産品不了解的情況下,在沒有專項技能的條件下,鞏培榮意識到作為農民來説,最大的資源便是土地,於是他前往重慶、福建、廣東、上海等地多方考察,了解到養殖野雞的市場大,並且進行野味的特種養殖能夠替代野外的捕殺,對生態環境是很好地保護。於是,在2010年的7月23日,黔中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了,合作社成立之初以野雞養殖為主,在這四年中,鞏培榮一直秉承“上為政府分憂,下帶百姓致富”的理念,為農民分憂解難。他時刻都把“富在農家增收入”放在第一位,引導農民圍繞“富”字做文章,積極調整産業結構,瞄準市場理思路,找準致富的路子,因此得到了農戶的衷心擁護。
2014年,黔中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帶動當地100多家農戶一同進行種養殖,産品項目涉及金果梨、金刺梨、車厘子、土雞、山雞、野鴨等,這一舉措推進了當地農業生産規模化、特色化、生態化、産業化的發展,並對外呈現出一幅幅助農增收的新畫卷;其中金果梨項目于2011年12月引進,全省有3000多畝,其中1800畝都在安順雙堡。據鞏培榮介紹,他在種養殖基地裏種的金果梨樹種,可以把雞散養在其間,吃的飼料是原生態的穀子、玉米、青草之類的雜糧。這種林養結合互補的生態養殖模式,讓他嘗到了甜頭,成品雞生長達14000至15000隻,而出欄雞達2萬隻,野鴨則在5000至6000隻。
“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換個油鹽錢”,這可以説是過去小農經濟時代養殖“副業”地位的典型寫照。如今,在鞏培榮的帶領下,合作社優化産業結構、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原生態種養殖,不斷提高農戶發展種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在發展中,農戶逐漸樹立了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一方面不讓有毒有污染的廠設置在種養殖基地的附近,另一方面加強對規模種養殖戶的防疫、消毒、檢疫、無害化處理等環節的監督管理,促進原生態種養殖的健康發展。
學在農家 樂在農家 美在農家 三融合
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學在農家”就是學知識、學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樂在農家”就是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體現了農民創造文明、享受文明的精神需求。學在農家、樂在農家從提高農民素質入手,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效改變了農村的客觀世界,而且改變農民的主觀世界。
從生態建設的角度來看,“美在農家”就是美化環境,是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條件。在“四在農家”開展的地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産生活環境大幅度改善。尤其是近年來,我省鄉村遊日益火熱起來,人們都嚮往原生態的鄉村生活,美麗鄉村遊更是極力打造的活動。
近年來,鄉村遊規模不斷擴大,催生了一大批“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以及特色旅遊村、農家樂等,帶動了數十萬農民就業,開拓出數百億元的旅遊市場。據鞏培榮介紹,未來要將雙堡鎮海子村周邊打造為鄉村遊旅遊圈,整合開發海子水庫沿岸生態旅遊帶,開發山地生態休閒度假板塊和運動養生休閒度假板塊,從而帶動當地鄉村遊轉型升級、闊步發展。這個鄉村旅遊圈要增強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在行業管理、服務質量、品牌創建等方面下大力氣,通過深度開發、營銷戰略等,把越來越多的“畫裏鄉村”建設成為遊客喜聞樂見的人間美景。遊客可以在“四季果園”裏採摘水果,孩子們可以在鄉村體驗撿蛋尋寶的樂趣,合作社和家長協同一起打造親子教育,讓孩子對農業農産品有基本的認識,而通過各種節慶活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戶外愛好者來到基地露營、垂釣,三融合地發展,更有利美麗鄉村遊。
力求突破貸款的瓶頸
“規模上去了,遠景規劃有了,如何進一步提升原生態養殖水平,推進種養殖業生産向更高層次發展,還有實現鄉村遊,讓更多外出打工青年回鄉,讓農戶賺到更多的錢?”鞏培榮感慨地説。繼續發展種養殖業和鄉村遊需要更多的資金,頭一個三年計劃的總投入達到500萬以上,而下一個三年計劃到2017年總投資需要達到1億才可以實現。但現今的合作社在貸款上都普遍存在著貸款難、稅費減免難的問題。
合作社每年會為社員統一購買良種等生産資料,所需流動資金非常大。隨著分社數量的增加,社員人數的增多,這種資金需求規模還呈擴大趨勢。合作社成立不需要註冊資金,農民還可拿土地、農機具、大棚等生産資料入股合作社,而這樣的低門檻使得合作社存在“先天”的資金缺陷。雖然國家不斷出臺農村金融鼓勵政策,但在實際中,出於風險考慮,許多地方的金融機構還未開展相關業務,絕大部分合作社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只有部分合作社社員以個人名義在農信社可獲得小額擔保貸款,而這樣的貸款數量遠不能完成上述的項目,鞏培榮現在正通過各種途徑力求突破貸款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