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梅河口市有這樣一個協會——面向廣大農民,用科技知識帶領農民致富卻不要分文報酬,它就是梅河口市農業經濟技術協會。55歲的王文學是協會會長,更是協會的主心骨、&&人。
2004年,當過兵的王文學帶領8名退伍軍人創辦了梅河口市農業經濟技術協會。最初的想法是,依託當地玉米水稻資源優勢,通過科技培訓、技術指導、訂單農業和信息服務等形式,開發綠優糧食品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基於這個想法,他們組織成立了梅河口市農技協綠優水稻生産技術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發展訂單農業和規模經濟,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帶農戶”的産業化經營鏈條。經過幾年發展,收到明顯經濟效益,入社成員發展到1820多戶,社員收入比當地其他農民高出20%。
為了提高自己的農業技術水平,王文學報考了吉林省農業廣播學院,家人當時不理解,“都這麼大歲數了,還折騰個什麼勁?”他説:“當兵打仗不懂戰略戰術不行,帶農民致富不懂科學技術也不行。”經過刻苦努力,王文學通過了農技師資質認證考試。
協會越辦越好,王文學還相繼創辦了農民科技培訓學校、預備役軍人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為了讓更多的農民受益,又成立了農技科協志願者協會,在全市303個村都建立了志願服務隊,做到了村屯全覆蓋。幾年來,協會累計組織科普培訓700多期,培訓、諮詢人數20萬人次,發放科普資料30多萬份,一大批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村科普&&人脫穎而出,打造了一支輻射力廣、帶動力強、服務效果好的農村科普骨幹隊伍。福民街道農業大戶金吉洙説:“加入協會後,通過科學種田,我家每畝地能增産一成,增加120元左右的收入。總共1230畝水田,一年至少增收15萬元。”
他們還建立了萬畝綠優水稻試驗田,扶植了175個科普示範戶,在當地率先推廣測土施肥、稻豆輪作、盤育拋秧等農業新技術。幾年來,先後推廣了高油玉米新品種、玉米大壟雙行、“三加一”病蟲害防治等新品種新技術70多項,推廣面積300多萬畝,累計助農增收近億元。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新路徑,王文學又在農村幫助組建專業合作社。沒有資金,他就協調低息貸款,幾年來先後為村級合作社解決貸款4560萬元;沒有技術,就提供技術,他包保了合作社産前、産中、産後全程技術,並按照品種、技術、管理、銷售、品牌“五統一”標準化操作。
2014年,王文學組織開展了科普志願者傳幫帶“百千萬工程”活動,在全市分別培養市級、鄉鎮級、村級科普志願者100人、1000人和10000人。先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再進行科普培訓,而後成立100個村級糧食專業合作社,每個合作社吸引社員3000戶、土地10萬畝。王文學説:“希望通過這個工程,推動農村科普志願活動,推動農村現代化、農業規模化和農民職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