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
生態成了
郊區發展的最大王牌
積極推進生態涵養發展區綠色發展,加快提升鄉村旅遊業發展水平,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推進延慶、密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支持門頭溝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201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
“生態是懷柔的一張‘金名片’,保護生態不意味著不發展經濟,而是要讓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相融相促。”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在懷柔團小組討論中,市人大代表、懷柔區區委書記齊靜這樣説道。
作為本市的生態涵養發展區之一,懷柔區承擔了保護首都生態的一份重任。多年來,在引進企業、項目時,懷柔無不以生態為先,很多大企業、大項目常常因環保不達標被“一票否決”。
“過去,很多人認為,我們是為首都貢獻了生態價值,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但在齊靜看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這麼多年來,我們悉心保護的生態也成了懷柔現在經濟發展的最大王牌。如今,很多大企業、大項目落戶懷柔,都是衝著我們的一脈青山、一池碧水來的。”
説到大項目,APEC會議不能不提。這場賺足全球關注度的盛會,讓世界看到了懷柔雁棲湖的美麗。如今,雁棲湖國際會都正走在打造世界政經會議集中地的前行道路上,曾經作為APEC會場的雁棲湖核心島會議預訂情況相當火爆,國內外大企業的年會訂單一直排到了春節後。此外,將於今年5月召開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也確定在雁棲湖國際會都內的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如果不是懷柔有這樣好的生態資源,怎能迎來這樣的發展機遇?”齊靜説。
不光有大項目,生態價值也輻射到一個個“小”人物,讓懷柔百姓增收致富。依託山水美景發展溝域經濟,懷柔很多村的農民捧上了民俗旅遊“金飯碗”,年收益不輸在大企業工作的“白領”。此外,還有不少農民依託保護生態,實現了“綠色就業”。“生態林管護、發展林下經濟、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就像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懷柔在保護生態的過程中,實現了綠色發展。”齊靜説。
2
昔日採煤村成生態農業園
冬日的上午,房山區南窖鄉,記者乘車一路往深山裏行去。沿途兩側山坡上,不時可見一片片坡田、一棟棟塑料拱棚,在一些較為平坦的地方,柵欄、鐵絲網圍起養殖場,身披灰色或花斑點的雞在場內慢悠悠地踱步、啄食。
水峪村內,陣陣笑聲,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這古樹的姿態非常好!”“這水溝上架的枯藤是什麼?”四位手拿相機的遊客,在村內、果林內穿梭,不時舉起相機,將村舍、果園收入鏡頭中。
“這幾天城裏霧霾重,到山村來洗洗肺。”遊客張淑靈給記者介紹起了她的京郊旅遊經,她和丈夫很喜歡到京郊農村玩,在她心中,農田果園有種特別的吸引力,“春天,果園裏看花;夏天,大田裏看麥浪;秋天,採摘蔬果;冬天的農村也有她獨特的美。”
7年前,這處被張淑靈視為“洗肺佳地”的小山村,還是個飽受煤灰困擾的地方。
南窖鄉是傳統採煤區之一,在本市沒有全面關停煤礦時,當地90%的收入來自煤炭及相關産業,幾乎家家吃“煤炭飯”。村民洗過的衣服晾到院裏,遇上颳風天氣,附近煤場的煤灰就會飄到村裏,粘在衣服上。
2005年起,本市開始全面關停煤礦,南窖鄉的煤礦也陸續關停。採煤村紛紛開始尋求新的支柱産業,大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對準了發展生態特色農業以及建立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的休閒旅遊業,曾經受冷落的果林、荒山,成了村裏的寶貝。
水峪村對村西山坡上原有的零星果林進行整修,規劃果園、鋪通灌溉管道、更新果樹品種。2005年,水峪村西山生態果園建成。果園負責人江元海説,村裏依山建起生態果園後,年産果品5萬餘公斤,加上周邊山體實行了生態修復,吸引來了眾多回歸山林的野生動物,也給水峪村生態旅遊增加了觀賞點。
水峪村的生態果園還為其引來了企業入駐。朝陽區的一家有機食品公司看中這裡的果園環境,落戶村中,建起生態種植、養殖基地。
2012年,水峪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來村賞景、摘果的遊客更多了。村裏一些生態林管護員,開始兼任村導遊。兩年前,村民馮華霜租了村裏的兩間閒置房,與自家小院一併整修後,開起農家院,一年純掙2萬多元。“這都是托了村裏發展生態農業及生態旅遊的福。”馮華霜説。
3
農業生態服務價值
逾三千億
山水可近,林田可親,如今的京郊農業,不再僅僅具有生産功能,還有生活、生態、示範功能,市民去郊區休閒度假、觀光體驗,享受大自然提供的生態服務,使得農業的生態服務價值不斷顯現,更是支撐首都經濟發展和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基礎。
為客觀反映和評價都市型現代農業多功能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等部門聯合研究建立了涵蓋農田、草地、森林、濕地四大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監測指標體系及測算方法,對北京農業生態資源産生的直接經濟價值、間接經濟價值和生態環境服務價值開展了連續監測。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處長張群説,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監測指標體系,是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生産、生活、生態功能為主線,創新性地提出並詮釋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的概念,即大農業範疇所包含的所有資源和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價值。該價值由直接經濟價值、間接經濟價值和生態環境服務價值三部分組成。其中,直接經濟價值即統計制度中的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和供水價值;間接經濟價值是指依託農業資源特有優勢,通過觀光、休閒、體驗、文化旅遊、教育科研等活動創造的經濟價值,即農業間接創造的經濟價值;生態環境服務價值是指農業自然資源為人類生存和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沒有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以價值量體現的效益。
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至2013年,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均增速為3.8%,2013年年值達3449.8億元。其中,直接經濟價值在平原造林和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帶動下,年均增速達到了7.2%,2013年年值為443億元;間接經濟價值在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拉動下實現了6.4%的年均增長,2013年年值為1197.4億元;生態環境服務價值實現了1.5%的年均增速,2013年年值為1809.5億元。在北京水資源緊缺和土地資源稀缺等條件的制約下,北京農業發展將更加注重發揮生態功能作用,在首都巨大的旅遊市場空間中,加快休閒、觀光、體驗、度假等農業生活功能的建設,挖掘優勢資源,使其成為生態服務價值的主要增長點。
相關鏈結
農業生態服務價值測算“進化史”
2006年,按照時任副市長牛有成的要求,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開展了北京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研究,對森林、農田、草地三大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監測,並在農業普查公報中發佈了初步測算結果。
2008年,按照市委常委牛有成的要求,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與市園林綠化局就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測算的指標體系、統計範圍、計算方法、數據來源等進行了深入溝通,建立了定期監測合作機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2007年至2009年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的測算,測算成果以統計專報形式報市委、市政府領導,並在北京統計信息網及相關媒體發佈。
2009年底,本市對農業生態服務價值的測算進一步完善,統計部門與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聯合中科院、北師大等科研院所,開展了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測算方法研究,先後就各部門前期研究成果、濕地概念、分類體系、核算範圍、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指標體系、計算方法、數據來源,以及將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測算指標體系融入原指標體系後的整體框架展開討論,首次確定了涵蓋農田、草地、森林、濕地四大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監測指標體系和測算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2010年包含四大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測算。
2011年,本市繼續對四大生態系統指標體系的測算方法進行完善,對部分參數和指標進行改進,加大了野外調查力度,並進行了宛平湖地區等重點濕地生態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核算,對部分指標進行了分區縣試算;2012年至2014年,繼續完善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測算方法,並以密雲縣為試點,開展分區縣生態服務價值測算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