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毛光謙夫婦的大棚蔬菜經

三農 河南日報農村版 2015年01月26日 14: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丁需學通訊員劉海軍魯軍娜

  在舞鋼市八台鎮彥張村,毛光謙和姬曉玲是一對出了名的蔬菜夫妻,他們從事大棚蔬菜生産已有六年多時間。這當中,他們用過硬的技術和堅持不懈的努力,讓自家的蔬菜産業一天天地壯大,並帶動全村40多戶村民依靠栽培蔬菜走上致富路。

  嚴冬時節,原本是萬物蕭條的季節,然而在彥張村卻是另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田野裏,一座座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裏綠意盎然。“今年,我又增加了幾個大棚,天天忙活。彎腰摘黃瓜沒看到你來了,不好意思啊。”1月10日,記者走進毛光謙的大棚裏,他和妻子姬曉玲正在採摘黃瓜,準備第二天出售。

  今年36歲的毛光謙已經在蔬菜種植業打拼了6年多。2008年秋,毛光謙忐忑地拿著外出務工掙來的6萬元錢租了10畝土地,開始嘗試建大棚、種蔬菜。當年底,蔬菜上市,收益可觀。兩三年後,嘗到大棚栽培蔬菜甜頭的他開始認真考慮其基地的擴張“大業”,2011年秋,他瞄準機會又租了53畝地,建大棚、購機械,增加黃瓜、西紅柿、苦瓜等品種,開始在蔬菜種植領域大展拳腳。

  “現在正是黃瓜銷售的好季節,因為我們的黃瓜品相好、質量高、口感好,每天平均900公斤到1200公斤的産量,很輕鬆地就能銷售一空。”説起黃瓜的銷售情況,毛光謙不無自豪地説。

  “不過,溫室黃瓜,技術含量高,管理難,投入大,價格自然不會低。”妻子姬曉玲補充道。

  “現在種菜也不容易啊。”姬曉玲介紹説,目前每天除向市場供應黃瓜、西芹等蔬菜外,還供應白菜、蘿蔔、香菜等。從當天下午開始採摘、清洗、包裝,需要忙到晚上9點多。如果是夏天,為了保證蔬菜新鮮,要從晚上開始採摘,一直忙到天亮。

  “要增加效益,就要實現規模化生産,我們家現在有10個溫室大棚和12個大棚,還遠遠不夠。”毛光謙介紹説,蔬菜和其他商品一樣,規模上去了,産量大了,商品的成本才能降低。為推廣大棚蔬菜,毛光謙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帶動全村40多戶人家種植大棚蔬菜,基本上都是他幫村民搭棚子、給他們講技術。

  缺地、缺錢、缺人手,毛光謙細數著他面臨的困境。他説,在外面務工學到了很多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現在家裏建的大棚都是比較低端的。他想建設真正自動化的,整理苗床、調節棚溫、灑水、施肥都不需要人工的智慧型大棚。

  新的一年裏,毛光謙説,他希望政府盡可能地為他搭建融資平臺,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打造自己的品牌蔬菜,組建一個合作社,讓大家餐桌上的蔬菜更豐富,自己和鄉親們也能更快地富裕起來。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