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張莊村依山建洞種植雞腿菇

三農 農村大眾 2015年01月23日 13:0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平陰縣孝直鎮張莊村,是當地的一個典型山區村,全村現有山地面積約為全村總面積的1/3。近年來,張莊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依山建土洞,種植雞腿菇,拓寬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致富之路。

  1月8日,記者走進張莊村的一個100米長的土洞。洞內潮濕陰暗,若不借助照明設備,很難辨清腳下的路。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一個個圓形的黑色“土堆”沿洞內兩側整齊擺放,有的土層表面鋪滿了一層白色的絨絲。土洞主人孔令梅介紹,這些土堆就是菌包,上面的白色絨絲就是菌絲。“雞腿菇就是在這上面長出來的。”孔令梅説。

  今年53歲的孔令梅算是村子裏思想超前,愛趕“時髦”的女人了。她告訴記者,在種雞腿菇之前,自家種了15年的旱作西紅柿,面積不大,只有三分地,趕上了好年景,一年純收入3000元左右。張莊村村黨支部書記趙傳方介紹,村裏的人均耕地面積雖然有2畝多,但水利條件不完善,多數為旱地。長期以來,村裏的老百姓種的最多的就是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和旱作西紅柿。

  而在平陰縣,最早挖土洞種蘑菇的是孔村鎮北毛峪村。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個同屬山區村的村民便嘗試在土洞裏種植蘑菇,並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逐漸形成規模種植,成為該村的一大特色産業。

  2010年年初,孝直鎮張莊村組織村民前往考察學習,意外發現了村裏山地裏隱藏著巨大的財富。“兩個村的地理環境基本相同,而土洞裏常年恒溫18攝氏度左右,又不見光,非常適合菌類生長,還能幫助村民增産增收。”趙傳方説。

  於是,考察結束後,張莊村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統一規劃協調,鼓勵村民挖洞尋“寶”。孔令梅正是第一批參與其中的代表。她告訴記者,2010年年初,通過村裏的統一安排,自家投資了2萬多元挖出了兩個長100米深的土洞。當年9月,又從莘縣引進了菌種,開始在土洞裏種植雞腿菇。

  孔令梅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土洞一茬能放1300多個菌袋,一年能種雞腿菇二到三茬,一茬能收穫5000多斤雞腿菇,平均每茬的純收入6000元左右。“雞腿菇銷路不愁,當地的菜販子每天都會上門收購,比種旱作西紅柿省下不少力氣。”孔令梅説。

  從2010年至今,孔令梅守著自家的兩個土洞,常年種植雞腿菇。除了換茬時的殺菌、拌料、裝料等工作,她每天都要提著木籃子“進洞”撿取已經成熟的雞腿菇,並在洞外簡單去泥包裝後,等待菜販子們統一上門收購。孔令梅告訴記者,兩個土洞子平均每年能給自己帶來近3萬元的純收入,“比外出打工合適,比種西紅柿的效益高。”

  據統計,目前,張莊村的土洞已從2010年的七八個發展到現在的50多個。僅此一項,張莊村全村每年增收100多萬元。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