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山西省在全國率先試點,走出“兩精、三教、四結合”的山西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10萬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
2014年初,農業部、財政部確定兩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試點省,山西省為試點省之一。一年來,山西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制度、工作機制和培訓體系,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山西模式”。
入秋後,由於市場原因壽陽縣茴子白大量滯銷。於是,職業農民培訓課堂辦進了太原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裏。如何與客商對接,如何根據市場調節生産……培訓教師現場講課,農民與客商現場交流。壽陽縣韓溝村農村經紀人説:“這才是應時應節、頂用管用的好培訓。”
“兩精”是培訓受歡迎的重要因素之一,即精準培育,精細培訓。據省農業廳副廳長介紹,為精準確定培育對象,農業廳開展專項調研,摸清了擬培訓職業農民的數量規模、主導産業、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據此確定重點培育四類人群:除農業部統一設置的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外,山西省還增置了引領帶動型。精細培訓則體現在根據農民産業、專業、層次、類別等,個性化設置課程,讓農民選課範圍最大化。2014年,山西省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機構達355個、師資1200多人,開展培訓課目30種,農民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培訓機構和培訓老師。
“山西模式”的培訓課程根據不同人群、需求和農時而設,這就是“三教”,即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時施教。曲沃縣郇村,村子不大産業不少,全村421戶人,糧、果、藥、牛4個主導産業,有3個合作社、42個大戶。這樣的村子怎麼開展培訓?該村養殖戶王蕙軍説:“過去的培訓大多是送來什麼學什麼,現在是農戶想學什麼學什麼。”2014年,該村220位農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已經參加了蘋果栽培、玉米小麥生産、測土配方施肥、奶牛飼養管理、中藥材栽植采收與初加工等8類培訓。
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介紹:“培訓效果好還在於 ‘四個結合’,即把培訓與産業發展、農民需求、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有的放矢。”臨猗縣按照“一業一校”的思路,分別辦起蘋果、玉米、棗樹等十幾所農民田間學校,承擔當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這些學校大多由當地技術能手、致富能人領辦或授課。臨猗縣角杯鄉果農陳美玉在蘋果田間學校接受培訓後,13畝果園實現了增産增收,她説:“培訓對路、管用,畝收入能到1.5萬元。”據該縣農委統計,田間學校2014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00多人次,參訓農民普遍獲得增産15%、增收20%的良好效果。(記者 段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