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訊(記者丁需學通訊員王自行孫文濤)寒冬時節,走進郟縣渣園鄉郝廟村,映入眼簾的是一道獨特的鄉村風景線:大路邊、空閒地、樹園裏,一桿桿晾曬待幹的粉條晶瑩剔透。1月13日,談到今年的收成時,該村村民楊建功喜笑顏開:“2014年買了5萬斤紅薯,加工成粉條後,可收益5萬元左右。”
據介紹,以前,由於該村離縣城近,白灰加工成了村裏的支柱産業,多的時候達到百餘家。白灰加工,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到居民的生産生活,縣裏依法明令取締了該村的白灰加工廠。此後,該村大力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把以紅薯為原料的“三粉”加工作為特色農業之一,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拉長産業鏈條,壯大産業規模,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由於該村粉條採用純紅薯粉加工而成,柔軟可口,久煮不爛,深受歡迎。該村平頂山市“柴進好漢”農民合作社負責人柴偉峰成立了郝廟村“三粉”銷售仲介合作社,通過宣傳,使村裏的粉條銷往附近縣市和鄭州、天津等地。
截至目前,該村“三粉”加工戶近140家,年加工紅薯350萬噸,年産值約700萬元,佔該村農民收入的2/3,帶動附近鄉鎮500余戶紅薯種植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