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訊(記者劉艷濤)自從享受國家補助政策後,新疆南疆地區共建設1500座杏烘乾房,而農民賣烘乾杏幹的價格比傳統晾曬杏幹翻了2倍以上,鮮杏價格也提高1~2元,直接帶動7萬多農戶致富,並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近7萬人次。
這一改變得益於2012年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啟動實施的農産品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該政策旨在解決我國農産品産地貯藏、保鮮、烘乾等初加工環節技術落後、設施簡陋、損失嚴重等問題。3年來,中央累計補貼16億元資金,補助3.89萬個農戶和36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建産地初加工設施6.5萬個,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116萬噸、果蔬貯藏能力115萬噸、果蔬烘乾能力80萬噸,累計為農民減損增收8.92億元,錯季銷售增收42.3億元。
記者了解到,新型貯藏窖、冷藏庫有助於改善馬鈴薯、果蔬的貯藏條件,馬鈴薯可存放半年以上不長芽、不皺縮,蘋果、胡蘿蔔等果蔬可存放5~6月不腐爛、不萎蔫,保持了入庫(窖)時的品質和外觀。農産品初加工設施的改善直接促進了農産品提質增效。初步測算,補貼建設的標準化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後,馬鈴薯、水果、蔬菜産後損失率從15%以上降低至6%以下,相當於3年累計增加66萬噸的産量。新型烘乾設施解決了傳統乾燥方式殘留物超標、衛生不達標及質量安全隱患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縮短了乾燥週期、提高了産品品質和銷售價格。
此補助政策具有精準度高、導向性強等特點,有效解決了實施地區農産品産後損失大、質量安全隱患突出以及賣難、價低等問題,增強了農民的市場預期,提高了發展特色種植業積極性。例如,新型貯藏、烘乾設施延長了農産品貯藏期、加工期,實現了加工原料均衡供應,馬鈴薯加工企業由過去每年僅生産4~5個月,延長到現在的8~9個月,拉長了企業生産週期,提升了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了種植、貯藏、加工、銷售各環節有機結合。
新型貯藏設施建設後,還延長了農産品銷售期,不僅實現了錯季銷售和均衡供應,而且通過設施集中建設,帶動了專業市場發展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增加供給、穩定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