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期,北京市委下發了《關於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確保《意見》貫徹落實,要充分發揮科技對現代農業的引領、支撐、保障和帶動作用,發揮首都科技、人才與資源優勢,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不斷提升本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農業活力和競爭力。
摘要 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要充分發揮科技對現代農業的引領、支撐、保障和帶動作用,發揮首都科技、人才與資源優勢,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不斷提升北京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農業活力和競爭力。
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十二五”以來,本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突破,區縣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建設、村級全科農技員隊伍建設實現了全覆蓋,農技推廣機制創新、條件、隊伍、示範推廣基地建設都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未來5年內,要著力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體系的條件、隊伍建設,創新服務機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村級全科農技員的考核管理和調整,全面提升服務能力。
多年來,農業科技推廣存在點多面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服務不到位、局面混亂等問題,需要創新農技推廣機制,量化農技推廣指標,實現標準化、規範化服務。要加強市農委、市農業局、市科委、市教委、市園林綠化局、市科協等部門聯合,統籌安排市農科院、農學院、農職院和市級推廣機構科技人員,按照主導産業區域分佈、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實行網格化服務,各區縣農技推廣工作也應參照此模式開展。
必須突破原來那種單項內容的示範推廣模式,要加大技術、品種、設備、設施、材料和管理措施的整合和集成,創新並形成相對穩定的高效農業、節水農業或生態農業模式,諸如雨養旱作模式、林下經濟模式、豬-沼-菜生態農業模式等,在原有基礎上建設一批展示各種農業模式的綜合示範園區和基地,由此推動産業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當前,要突出解決許多農業科技成果成熟度低、難以形成有效生産力的問題,通過完善農業科技項目的立項和實施機制,提高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縮短從實驗室到田間的時間。政府首先按照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市場的需求,設立資金、制定項目及農業生産目標;然後,在政府引導下,科技研發機構負責提供科技支撐,農業經營主體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為科研機構提供部分研究經費或者研發平臺、示範基地,並優先承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未來5年,需進一步推動和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以農業生物技術、工程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的組裝集成為支撐,以現代種業、設施園藝業、集約化畜牧業、工廠化漁業為基礎,以不斷融入創意、文化為突破,發展工廠化農業、加工農業、生物農業、創意農業、休閒觀光農業,促使農業産業形態由低端走向高端。
適時推動農業分工與專業化,以增強農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勢必導致分工與專業化。要加強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制度建設,政府和農技推廣人員要適時推進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分工和專業化,並鼓勵有實力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承擔農技推廣項目,開展農技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幫助其培育農産品品牌,提高綠色競爭力,確保高效、環保、生態、安全。
應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大力引進先進適用技術。通過設立專門的農業國際合作專項,開展長期合作和交流,推動世界先進技術在國內推廣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市農業局等部門與法國、西班牙、荷蘭等農業發達國家有關部門建立的長期穩定合作關係,必將對北京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産生深刻影響。
要圍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明確各項技術需求,並儘快立項實施,在設施園藝業、節水、雨水收集和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突破一些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難題,實施高效節水、生態景觀農業、智慧農業和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等農科服務工程。同時,在現有基礎上,持續推進北京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圍繞高效節水農業,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加快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要加快制訂北京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意見。總體思路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提高市場化服務在整個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比重,實現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互補。總體目標是,經過3-5年的努力,全面構建適應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産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政府提供的土地流轉和經營服務得以健全。重點任務是,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産品生産、收穫、儲藏、加工和物流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扶持一批服務優勢明顯、服務方式完善、服務效果顯著的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等市場型服務主體;積極拓展農業節水、農産品流通、農産品加工、農村金融、農業信息等服務領域,建設多個服務於籽種産業、設施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閒農業、民俗旅遊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各區縣建立一批一站式社會化服務超市,建立一批社會化服務行業規範和標準;建立並規範農業服務人才交流市場,根據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需求提供不同價值、不同層次的服務。進一步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分工的細化和深化,培育門類繁多的為生産服務的供應商和銷售商,這必將為退出土地的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導致農村就業結構的改變。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發展節水農業使得農民對節水技術和節水設施建設有更多的需求,必然導致農民知識結構的改變。因此,要不斷加強適合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農民培訓教育,敢於向農民投資。
應加快出台北京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和實施意見。總體思路和目標是,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強化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三類協同”培訓,對符合條件者分別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並配套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扶持。通過培訓示範引領帶動,大力培育符合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産技能標準,以農業為職業、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強化農業行業協會的地位和作用
當前需要進一步強化各類農業協會的地位和作用,搭建政府、企業、社會三方高效互動的平臺,完善支持政策,增強協會活力和服務能力,同時要完善協會退出機制;要促進成立家庭農場協會,加強農民合作社聯合會、龍頭企業協會的作用,它們不僅是協調、管理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的有效組織形式,也肩負著為它們爭取合法社會、經濟地位的責任。為落實《意見》精神,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建議成立設施農業商會(協會)。
全面貫徹落實《意見》的各項任務、完成各項目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在充分調研評估的基礎上,摸清底數,廣泛徵求意見,儘快出臺各項政策、制度,不僅要發揮市、區縣政府水利、農業、國土等部門的作用,而且要充分發揮基層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普通農戶、農民合作社的作用,尊重農戶意願和農民利益、尊重市場規律和自然規律。 (作者為北京市農業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