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當前,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猛,合作社涉及種養、加工、服務等行業,越來越多的專業合作社從簡單的技術、信息服務向農資供應、統防統治服務延伸,由産前産中服務向産後的包裝、儲藏、加工、流通服務拓展,入社和帶動農戶超過了總農戶數的一半,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農業經營主體。
從探索到壯大
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由於溫度、濕度和土壤等條件極適合百合的生長,這裡的家家戶戶都種植百合。村民馬元彪家中四代人都以種植百合為生,是村上的老種植戶。“以前,我們村上的人都一樣,整天只顧在地裏忙,不問技術,不理市場,百合的種植全看‘老天’。”馬元彪説。然而,“甲天下”的蘭州百合也會出現滯銷的時候,有幾回,馬元彪和村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百合爛在地裏。
為了打開市場,2004年,村上成立了百合生産銷售公司。擔任經理的馬元彪引進了先進的百合加工工藝,首先改變了過去家家戶戶作坊式的加工模式。2009年,針對農戶零散種植、種植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袁家灣村又成立了蘭州振興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馬元彪又擔任了理事長。合作社不斷壯大,由種植戶和加工戶組成的社員達到216戶。有了合作社的統一管理經營,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袁家灣村,依託日漸完善健康的蘭州百合産業鏈條,開始了租種外鄉田地、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接下來,品牌、技術創新便成了馬元彪和合作社成員開始探索的主要方向。2010年,合作社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全方位合作,在産品深加工方面取得突破,陸續開發出百合醋、百合花茶等一系列産品,把百合“從頭做到了腳”,提高了百合的附加值。2012年,合作社培育起了自己的品牌商標“百合源”。如今,憑著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實力,袁家灣村成為蘭州市七里河區的“首富村”。
在隴西縣雲田鎮安家咀村,村民王金龍聯合村上的幾戶村民在2012年一起流轉了180畝土地,搞起了日光節能溫室蔬菜種植,還註冊成立了隴西縣金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經擁有各類日光溫室100多座,每一茬出産的黃瓜、菜瓜等新鮮蔬菜均被來自陜西、天水等地的商販搶購一空。
合作社成員馬佔海是搬遷戶,家裏沒地,以前一家4口人,只能依靠他的打工收入維持生活。現在,馬佔海從事著合作社的日常管理、銷售等工作,“在家門口的收入是打工的幾倍。”他笑著説道。
在一座溫棚裏,我們見到正在進行番瓜田間管理的村民王隨龍,他説:“我平時在外地建築工地打工,因為天冷,最近這兩個月工地上不開工了。但我在家裏閒不住,就來這裡打工了,一天能掙不少錢呢。”
通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的作用原來越明顯。截至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3.9萬多個,合作社成員總數達到89萬多人,帶動非成員農戶220萬多戶。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鏈結市場、企業、農戶的新興市場主體,有效解決了政府“統”不了、技術部門“包”不了、龍頭企業“辦”不了、農戶單家單戶“幹”不了的問題,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建設、逐步改進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經過自身的經營實踐、市場競爭、成長磨合等環節,經歷積累經驗、增強實力、逐步完善的過程。”省農牧廳農經處處長徐麟輝説:“要真正使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有好又快健康成長的軌道,還是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及有關方面的指導服務。”
據了解,近兩年,甘肅省出臺了“雙聯”貼息貸款、草食畜牧業和設施蔬菜産業貼息貸款辦法,對從事牛羊産業和設施蔬菜生産的合作社及大戶進行重點扶持,給予貸款財政貼息補助。去年7月,省政府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意見》,許多縣(市、區)也先後出臺了關於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促進了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從合作到聯合
如果説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是“農民之間的合作”的話,那麼在近年來出現的聯合社便是“合作社之間的聯合”了。
去年,在省農牧廳支持下,甘肅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成立,目前有團體會員373家,個人會員78人,會長是蘭州振興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馬元彪。聯合會的作用主要是行業自律,政策諮詢,為會員提供産銷環節的服務,同時還組織交流培訓。
馬元彪介紹説:“各類合作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因市場的需求而發生轉變,大家急需一個共同交流的服務平臺。”
建立直銷中心,是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重要服務手段,也為甘肅農産品走向全國搭建了平臺。來到位於七里河區的直銷中心,就像進入了一個甘肅特色農産品的“集中展示區”,這裡有藥品、食品、保健品、酒類等,蘭州的玫瑰、百合,隴南的茶葉、花椒,定西的馬鈴薯、苦蕎茶,甘南的牦牛肉乾……袋裝的、盒裝的、平裝的、精裝的,一件件商品驕傲地展示著自身的地方特色。“這都是聯合會成員的産品,集中在這裡銷售,可以説是真正的價廉物美。”馬元彪自豪地説:“比如説這盒20多元的黃芪,要是精品包裝的話,在超市要賣到60元以上。而在這裡,所有的商品都是平價銷售,主要是為了打開市場。”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合,讓“同行是冤家”成為過去,會員們依託同一個平臺,拓寬了銷售渠道,將闖市場的“團”抱得更緊,抱得更大。即使是生産種類不同的合作社之間,也實現信息的共享,變成了一家人。
在過去,發展資金不足成為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的問題。其中,合作社的地大多是流轉來的,不具備資産抵押的條件,相應地就貸不出款。而在隴西,晟農農副産品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就在縣農業部門的支持下,通過蘭州銀行隴西支行成功貸上了款。
隴西農聯社副理事長王鑫説,農聯社成立後,建立了“聯社對社員貸款擔保,社員互保,互保小組為聯社反擔保,社員以自有資産做抵押對互保小組反擔保”的貸款擔保機制,有效破解了合作社貸款難的問題。2013年,45個合作社共貸款2400萬元。由於新的擔保機制保證了還款及時可靠,2014年,蘭州銀行隴西支行放寬了貸款額度,66家合作社共貸款2900萬元。
王鑫説:“這種貸款方式,為農聯社成員創造了發展機遇,帶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探索。”
目前,甘肅省各地已經呈現出合作社聯合發展態勢,全省合作社由前兩年的農民之間的合作向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合作轉變,由專業合作向跨行業、跨地區合作轉變。目前全省有聯合社(會)21家,跨區域跨行業的達到6387家,跨省18家。
靈臺縣中臺鎮楊村蔬菜合作社成員在技術員指導下對溫室大棚西紅柿進行疏果打叉。去年,該合作社引進新技術,按照“壽光模式”發展富硒優質蔬菜種植和觀光農業,目前蔬菜合作社已經推廣示範種植日光溫室20座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