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農家院裏的“循環經濟”

三農 農村報 2015年01月09日 08:3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農家院裏的“循環經濟”

  耿向文 王勇凱

  初冬的農村,各家各戶的院子裏都是成堆的糧食。可走進綏濱縣忠仁鎮興隆村農民李維喜家的大院,看到的卻是成群的大白鵝和一個個大壇子。莫非他家沒種糧食或糧食已經出手?回答是否定的。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李維喜家今年種糧了,但沒有外賣,而是就地消化,利用收穫的糧食在自家院子裏發展起了“循環經濟”。

  陪同採訪的鎮幹部指著一個個大壇子説:“今年李維喜種的糧食都在這兒呢,已經變成酒了。這一罈罈的酒就是李維喜家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一環。依託糧食種植業發展釀酒業,再用酒糟喂養大鵝發展養殖業,就是李維喜創辦的‘家庭循環經濟産業鏈’。”

  已近半百的李維喜家有4口人,妻子趙艷芳是一位十分勤勞的婦女,兩個孩子都已成年並在外地發展。在去年春天之前,李維喜夫婦曾在俄羅斯做過9年蔬菜種植和銷售生意。去年,回來後,受親戚的啟發,學習釀酒技術。

  去年初,李維喜夫婦早早就把酒廠辦了起來。可釀酒産生的酒糟怎麼處理呢?善於琢磨掙錢道道的趙艷芳就對丈夫説:“酒糟也賣不了幾個錢,不如咱抓點鵝來養吧,這樣既能解決酒糟問題,長成後的大鵝還能賣錢。”妻子的建議得到了丈夫的贊同。於是,當酒廠産出第一批酒糟時,夫婦倆就在村邊江岔子上圍起了一片水面,養上了2000隻鵝雛。自此,李維喜夫婦的家庭經濟産業就已經由單純的釀酒業延伸到了養殖業。

  “酒糟問題解決了,可釀酒的原料咱不能總靠外進呀。要是咱包點地自己種高粱,那釀酒的成本不就降下來了嗎?”抓完鵝雛沒幾天,趙艷芳就又生出了自己種釀酒原料的想法。就這樣,在趙艷芳的倡導下,李維喜夫婦在去年5月又包了10公頃耕地全部種上了高粱。到秋收時,公頃産量達到了7噸多。夫婦倆將收穫回來的高粱全部釀成了白酒。加上春天釀的一些,李維喜家的酒藏現在足有30多噸。趙艷芳保守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在解決釀酒原料上,他們家一年就可節省三四萬元購買原料的成本。種植業又讓兩人嘗到了甜頭。

  興隆村緊靠黑龍江邊,空氣清新,水質好。由於鵝吃的除了酒糟就是玉米,所以肉質就非常好。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趙艷芳善學好問,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縣、鎮的技術人員。就這樣,經過5個月的精心飼養,2000隻小鵝雛全都變成了七八斤重的大鵝。“你看人家李維喜兩口子養的鵝,那才叫香呢。”一傳十,十傳百,大鵝出欄後,引得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前來購買。趙艷芳告訴筆者,前幾天,鄰村的村民開著小四輪拉走了一“蹦蹦”的大鵝。等這2000隻大鵝都賣出去,至少能賺5萬多元。

  自此,李維喜夫婦創辦的以種植業、釀酒業和養殖業為鏈條的“家庭循環經濟産業鏈”基本形成。談起以後的發展,李維喜告訴筆者,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産業規模,在種植業上,再包10公頃地種點玉米,在玉米地裏放上鵝吃草,這樣既節省了除草劑的投入,又解決了大鵝的飼料問題。此外再種點藍莓和枸杞。在養殖業上,力爭將大鵝養到5000至1萬隻,並在養鵝的水源裏放上魚苗,發展養魚業,讓鵝雛和魚苗相互借力成長。至於釀酒業嘛,在釀好高粱酒和玉米酒的同時,再擴大一些品種,將自己種的藍莓和枸杞等全都釀成酒……”交談中,李維喜夫婦越説越高興,越説越激動,仿佛一個更大規模的家庭農場已經建成。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