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時至2014年12月中旬,山東省多數地區籽棉收購進入尾聲。據菏澤、濱州、東營等地棉紡企業反饋,2014年山東籽棉上市量大幅減少,減幅在40%-50%,企業面臨“無米下鍋”。同時,多數棉花加工企業陷入虧損境地,企業前期收購加工越多虧損就越多。
進入12月,山東70%以上棉農完成了交售,但多數棉農反映今年籽棉收入悽慘。一位包地棉農介紹,他種了110畝棉花,平均籽棉單産為202.5公斤/畝,較2013年減産13.5公斤/畝,而且白棉比例減少20%,僵瓣棉、霜黃花增加15%左右。他們的棉花截至目前已銷售一空,平均售價為5.86元/公斤。種棉毛收益為1186元/畝,2014年農資、包地費用跟上年差不多,全部費用加起來大約1200元/畝,因而,2014年種棉每畝虧損了14元。包地棉農大多數陷入微虧或薄利狀態,這與種玉米及其他糧食作物的1000多元/畝的純收益形成鮮明對比,而一些責任田棉農純收益也僅在500-600元/畝,根本無法與其他作物相比。
談起2014年棉農收益大減的原因,多數棉農認為,一是因為棉花産量一直上不去,2014年更因天氣原因而下降;二是因為價格大幅下跌。2014年與上年同期相比,籽棉收購價格相差高達3-3.2元/公斤,棉農的那點種棉利潤基本被擠壓一空。
夏津是全國有名的種棉基地,有“銀夏津”之稱,往年夏津縣棉花種植面積在55萬-60萬畝,2013年面積是40萬畝,而2014年卻不足25萬畝。近年呈逐年下滑態勢,尤其2014年下滑幅度較大。在調研過程中筆者了解到,預計2015年有更多棉農打算放棄種棉,一些適棉或只能種棉土地也開始被棉農放棄種棉。“今年夏津的棉田可能會減至10萬畝以下。”一位當地業內人士説,銀夏津之名也許會成為歷史。
其他重點棉區,如聊城、濱州、菏澤等地也出現了棉退糧進的局面,並且由於棉田的銳減,下游的棉花加工、紡織行業受到嚴重威脅。據估算,2014年度,山東棉花僅能養活40-50家400型軋花廠,也就是説約有60%-70%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很多棉紡行業的人士對此表示憂慮,如果國産棉大幅減少,中國棉花産業安全堪憂。據(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