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聽説魚臺縣張黃鎮趙廟村村民趙銀剛種植的葫蘆價值不菲,有的葫蘆最高售價竟超過了10萬元。1月6日,記者慕名來到趙銀剛的葫蘆園。
挺拔的油錘葫蘆、亭亭玉立的亞腰葫蘆、秀氣的柳葉葫蘆……園內晾曬的葫蘆有十幾個品種,最有特色的當屬經過主人加工的綰節葫蘆。每個綰節葫蘆主人都給它們起了名字,並且賦予不同的寓意,像母子情、吉祥三寶、桃園三結義、雙龍結盟等。
“我小時候就喜歡民間藝術,喜歡捏小泥人、剪紙,尤其喜歡葫蘆。”趙銀剛介紹,他從12歲開始在院子裏種葫蘆,然後在葫蘆上雕刻、畫畫,村裏的人都喊他葫蘆娃。
綰結葫蘆技藝在清代流傳較多,民國年間大多失傳,聽説嘉祥縣的楚元彩將綰結葫蘆的技藝重新挖掘整理並有所創新。趙銀剛新婚不久就到嘉祥縣拜楚元彩為師。“我去拜師,開始楚老師不接受我。去了無數次之後楚老師被打動了,破格收我為徒。楚老師有兩個親傳弟子,我就是其中之一。”趙銀剛説。
趙銀剛介紹説,葫蘆綰節的過程需要靈感,也需要天時地利。有時一年能出幾個好作品,也可能幾年做不出一件稱心的作品。綰節葫蘆的後期加工處理也是一道複雜的程序。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學習和摸索,現在趙銀剛已經成為綰結葫蘆藝術傳承人,他種植加工的葫蘆供不應求。
2007年趙銀剛和老師把五個葫蘆綰在一起,創作的五環葫蘆《吉祥奧運》,寓意吉祥奧運在中國,世界和平大團結,被中國奧帆博物館永久收藏。2009完成的綰節葫蘆《呼喚》被中國葫蘆博物館收藏。趙銀剛創作的綰節葫蘆作品最高售價竟超過了10萬元。不過每出售一件作品,都讓趙銀剛很糾結、很難受。“每賣一個綰節葫蘆,簡直就像賣孩子。不賣也沒辦法,咱也得生活。”趙銀剛説。
中國人喜歡種植加工葫蘆,有把玩葫蘆、雕刻葫蘆、彩繪葫蘆、綰節葫蘆、名蟲器等,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葫蘆文化。視葫蘆如孩子、如生命的趙銀剛想著把葫蘆文化傳承下來,他到全國各地找各種葫蘆品種,進行改良、提純、拯救稀有品種,雜交培育新品種,不斷壯大葫蘆家族。
趙銀剛説,要想發揚葫蘆文化,必須有更大的葫蘆市場,讓老百姓從種植葫蘆中收益。為此,他免費為村民提供葫蘆種子,提供技術服務,幫助種植戶進行銷售,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如今他們村許多村民都種起了葫蘆。
“俺種了2分地葫蘆,今年賣了近5000塊錢。”村民翟海燕説起種植葫蘆的收入讚不絕口。
“把葫蘆做成産業,把家鄉打造成葫蘆之鄉,利用玻璃大棚四季種植葫蘆,做農家樂葫蘆宴,用葫蘆盤子、葫蘆碗等葫蘆餐具,吃葫蘆,賞葫蘆,體驗葫蘆文化。”談起自己的夢想,趙銀剛自信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