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打工村”喜變“雇工村”

三農 廣西日報 2015年01月08日 09: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一座座整齊排列的新式樓房,一條條寬闊整潔的通村水泥馬路。碧水藍天下的資源縣中峰鄉老王家村,顯得格外恬靜優雅。

  這個村在10多年前,80%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生,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這些年來,當地通過發展紅提産業,農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以上。

  如今,該村的農民不僅不再外出打工,還雇人幫忙種紅提。從過去的“打工村”變成了“雇工村”。

  “現在再也不用遠跑他鄉打工,在家門口種紅提就能掙到大錢。”中峰鄉老王家村村民王順友説起種紅提一事,樂開了。

  10年前,王順友看到村裏有人種紅提掙了錢,自己也從打工的地方回到村裏,在承包的水田裏種上了紅提。由開始的不懂技術,到一點點擴大種植規模,如今他已經承包了15畝水田。2014年,他種的紅提畝産達2000公斤,價格也賣到了每公斤6元。王順友計劃春節前也趕潮流買輛小轎車。

  王順友種紅提發家的故事,不僅是老王家村眾多村民致富的一個縮影,也是資源縣大力發展特色富農産業、演繹富民強村的縮影。

  老王家村山多田少。一位村幹部介紹説,過去,村裏的經濟收入渠道非常有限。

  變化發生在2003年。這年,資源縣農業部門在老王家村試種美國紅提。當地獨特的高山氣候條件,很適合紅提生長。試種成功的紅提果色艷麗,口感甜脆,品質優良,1公斤賣到了10元錢,1畝田能賺6000元到7000元,是傳統種田收入的好幾倍。

  該村果斷調整産業結構,把以前種水稻的水田推廣種植紅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村紅提種植由小、散、亂的小農經營,轉為規模化、産業化經營;由過去的“人種天養”,向“重品種、重技術、重規模、重管理、重效益、重市場”的現代經營理念轉變。

  如今,老王家村已成功種植了10多個歐亞種紅提優良品種,種植面積達400多畝,年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通過該村紅提種植的示範帶動,到2014年底,全縣紅提種植面積達6.38萬畝,産值近6億元。

  紅提産業帶動村民致富後,當地政府一方面抓新村風貌工程,另一方面,打造特色産業體系,提升新村造血功能。新村建設和産業支撐,成了該村的“面子”和“裏子”。

  2013年起,當地政府按照全區“特色名鎮名村”實施要求,投入1195萬元,實施了涉及15個項目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生態園建設”三大模塊工程,全力推進老王家自然村的“特色生態(農業)名村”建設。

  目前,該村已建成新式小洋樓45棟,擁有小汽車40輛;硬化村內二縱二橫4米多寬的道路1500多米,修建集休閒觀光、生態農業和農業旅遊為一體的“紅堤長廊”1000多米;新建一座500多平方米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樓;完成籃球場、文化廣場等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