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這個元旦假期,三峽生態魚又狠狠地“火”了一把。
雖然零售價較普通的魚高出兩三倍,可由於採用“不投飼料、不投肥料、不投魚藥”的天然生態養殖技術,三峽生態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生態安全,不僅在超市裏供不應求,網絡訂單也源源不斷。
市委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
“在經濟進入提質增效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也到了由注重産量的粗放發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重慶市將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全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因此,三峽生態魚的“火”,絕不是孤例。今後,將有更多像這樣産出高效、安全生態的農産品,走上市民的餐桌。
由數量型向數質並重、追求效益轉變,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
“保持糧食和主要農産品産量的穩定和增長仍然是農業生産的頭等大事,但是新常態下內涵有所不同,核心在於對於質量和效益的要求更高。”夏祖相説,農業發展要放棄片面追求産量、數量指標,逐漸過渡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由此走上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路子,並確定突出發展糧油、蔬菜、柑橘等11個重點特色産業。
為此,市財政每年設立10億元專項資金,並力爭每年增長20%,主要用於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標準化基地建設、循環農業、産業鏈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補助,以扶持每個區縣打造2至3個特色主導農業産業。
在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重慶市一大批優勢特色農産品基地初具規模,三峽生態魚、武隆高山蔬菜、豐都肉牛、涪陵榨菜、萬州古紅橘等品牌聲名鵲起。
市委四屆六次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立足重慶各地實際,堅持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什麼有特色、有效益就發展什麼。
據了解,今年重慶市將加強政策扶持,整合水利建設、扶貧開發、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公路建設、移民後期扶持等相關資金,支持特色效益農業産業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業區域化佈局,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建設優勢農産品基地,大力培育農業品牌。尤其是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要著力培育一批特色生態農産品,促進農業增值增效。
由超小規模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要發展農業,首先農民要有務農的積極性,這意味著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必須能夠獲得進入其他産業、行業所能獲得的平均收入。”夏祖相説,要做到這點,路徑在於推進農業規模經營,獲取規模效益。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辯證處理好農業發展規模與效益的關係。”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駱東奇認為,土地規模經營還要把握好“度”,要與當地二、三産業發展水平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相適應,規模過大也會導致邊際效益遞減。
那麼怎樣才能讓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等各種生産要素達到最優組合?市農委曾測算過,三五口之家,有2.5到3個勞動力,如果依靠機械化種植水稻80到100畝,再種上一季油菜,配套發展一點養殖業,一年下來家庭能有10多萬元收入,就有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果種植蔬菜或者柑橘,經營規模則在30畝左右為宜。
“現在的問題是經營規模太小,太分散,經營主體太弱。”夏祖相説。
市委四屆六次全會指出,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經營規模適度、集約化程度較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經營組織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
“沒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沒有承載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市場化的主體,就難以與農業發展新方式匹配,難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夏祖相説。
按照市委四屆六次全會的要求,今年重慶市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加強農業信貸支持,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指導和服務。
在前不久出爐的《重慶市統籌城鄉重點改革總體方案》中,重慶市提出未來將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民工戶籍制度、農村金融服務、地票制度、農村流通體系這5個方面加快改革和創新,首當其衝的,就是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據了解,重慶市將重點探索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適度規模經營機制、創新農民合作社管理服務機制、完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建立城市資本下鄉投資經營機制。
記者還從市農委了解到,今年重慶市將把巴南、永川、江津、梁平、秀山作為改革試驗區,進行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為重點的農業改革,在試驗區鎖定純農戶(一年時間裏外出務工不超過2個月),力求務農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80%,收入水平與當地平均水平相當,全程社會化服務達80%,適度規模經營標準面達80%。
由分散生産向合作經營轉變,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市委四屆六次全會強調,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有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撐。”夏祖相説。
比如,在南川區東城街道三秀村,數千畝油菜收割後,村民需要在短時間內將田土翻耕出來,栽插水稻。村民謝成志從中看到了商機,與幾位村民一起,投資購買了22台微耕機為村民耕田,每畝收取120元服務費。通過提供耕田服務,謝成志賺到了錢,三秀村的幾百戶村民也解決了耕地難題。
夏祖相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強化農業雙層經營中“統”的功能,為農民生産經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産經營變為相互聯結、共同行動的合作生産、聯合經營,實現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據了解,去年,重慶市在永川、綦江、梁平、雲陽等11個區縣開展農業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收效良好。
今年,重慶市在繼續開展農業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的同時,還將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生産性服務、農村商品流通服務、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信息服務、農産品質量安全服務等方面進行制度優化,形成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