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寧夏隆德:“藥鄉”人財富夢

三農 新華網寧夏頻道 2015年01月06日 06:0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趙樓,312國道上邊的一個村莊標識,這裡是隆德中藥材種植第一村。

  冬閒時節,莊戶人閒了,趙樓的藥農卻不閒。挑揀、修剪、整形,捆綁成捆,碼放整齊,趙樓村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門前,七八個藥農神情專注幹著手中的活計,身後是從地裏挖回來的黃芪,堆滿了場院。

  趙樓是隆德中藥材産業發祥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民們零星種植,土地承包到戶後,面積逐年增加。現在,趙樓178戶人種植中藥材900畝,年産值300萬元。

  趙樓,藥材是主導産業,每個藥農背後都有一個辛勤勞作、弄潮市場、發家致富的故事。

  趙有和,一個40多歲的中年漢子,趙樓村村支書,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高中畢業後,趙有和開始做小生意,養家糊口。

  1994年,24歲的趙有和結婚了,4000元的外賬成了壓在他頭頂上一頂沉甸甸的“帽子”。那個時候,他和弟弟開著拖拉機從甘肅秦安販運蘋果,辛辛苦苦一個月,兄弟倆掙了150元。

  淘金的機會處處有,只要有心就能捕捉到。趙有和在聯財街道賣蘋果時,碰到一個從隴西過來收購藥材的商販,説是還差200公斤黨參,看能不能幫忙收購。村裏有的是藥材,這個事還不好辦。趙有和急匆匆趕回家,用了一個小時就收購好了,送過去賺了160元。

  “一個小時,一公里路,賺了160元。”嘗到了甜頭,趙有和開始販藥材,一年下來還清了4000元外債,手頭還盈餘幾百元,“年頭欠賬,年終還賬。”感覺自己一下子成了有錢人。

  1995年,趙有和種了三分黃芪苗子,移栽種植1.2畝,賣了5600元。上世紀90年代初,趙樓的第一幢二層樓就已拔起而起,建樓的人叫趙效傑,村裏人稱他“老萬”,是趙樓的第一個萬元戶。趙有和的夢想就是能趕上“老萬”,這個夢想越來越近。

  “藥材養活了一家人。”趙有和説,2000年,他拆了住了二三十年的土房子,花了3萬多元建新房子,修新院子。

  2007年開始,十幾戶種植大戶走出趙樓,跨地域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趙有和在溫堡鄉杜堡村種100畝黃芪,毛收入30多萬元。翻過年,受“影響”的杜堡村民種植黃芪1000畝。

  “最精彩的是2011年。”當年,趙有和在聯財鎮金臺村種了130畝藥材,純利潤35萬元。這些年來,他輾轉縣內各鄉鎮種藥材,自己受益,帶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中藥材種植行列。今年,他在奠安鄉種植的300畝藥材已收穫,黃芪160噸、獨活30噸。

  中藥材種植第一村的發展道路該如何走,趙有和已有了規劃:“現在村上種植大戶在全縣每年流轉土地2000多畝,種植中藥材。今後的發展趨勢就是改進種植技術,發展規模化種植,進行初加工,延伸産業鏈,增加附加值。”

  趙三洲,科技特派員,在藥材這一行摸爬滾打多年。當初,對當好科技特派員這個角色很茫然,參加了全區科技特派員培訓班後,他知道科技特派員不是單純指導農民種植,而是要&&創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當群眾致富的‘活教材’,就要幹出點成績。只有幹出了成績,群眾才能看到藥材是怎麼種的、怎麼管理的,錢是怎樣掙的。”2010年至今,趙三洲連年在清涼河流域流轉土地100多畝,種植中藥材,“土地沒有假,只要管理跟上,技術跟上,效益就能跟上。這幾年藥材行市好,每畝純收益都過千元。”

  趙三洲走過的地方,原來都是以種植土豆、蠶豆和小麥為主,現在有些人已經嘗試著種植藥材。陳靳鄉新興村有14戶人種植中藥材,他們的技術都是在務工時學到的。村民王來學已經種了三年藥材,今年種植了40畝柴胡。

  趙三洲的事業幹得如火如荼,哥哥周建太也從老家聯財鎮恒光村走了出來,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每年純收入七八萬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隆德藥材種植“百戶加工、千戶育苗、萬戶種植”的産業格局正在形成。目前,隆德全縣種植大田中藥材8.1萬畝,林藥間作8萬畝,資源修復保護12萬畝,新建沙塘許川新民、溫堡吳川前進兩個萬畝基地和觀莊田川一個5000畝基地。預計生産優質中藥材2.2萬噸,實現總産值2.8億元。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