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靜寧縣通過組織引導、典型帶動等措施,積極探索現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逐年增加,土地規模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18.4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2.5%。
“流轉王國”的致富神話
電話裏,劉增平高興地告訴記者,他流轉的老園子大獲豐收,新園子也收成可觀,今年産量達到20多萬斤以上。“還從本地收購了2萬件貨,一件凈重60萬斤。”
登錄阿裏巴巴網站,搜索到慶豐靜寧蘋果網店,這就是劉增平開的,他説,最好的時候,一天通過網店曾經訂購過兩車蘋果,有時候一天賣出去幾斤。
劉增平是仁大鄉地地道道的果農。他又不僅僅是果農,還是果商。在鄉親們心中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從自己種果開始,到販售果品,再到成立靜寧縣慶豐農副産品購銷有限責任公司,面向全國銷售靜寧蘋果,在上海、成都、重慶等全國多個大城市建立實體營銷店面,他在果品致富的路上一路過關斬將,創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成為“塞上小江南”仁大鄉的無數致富果農中的典型一員,其銷售的蘋果來源於與靜寧金色園果品專業合作社的千畝有機蘋果園的合作。
去年他大手筆流轉來仁大鄉西山溝、王家山村、西張村三個村的2000多畝土地,建立了自己的果品基地,實行規模化種植優質蘋果。劉增平告訴記者,目前,已投資了200萬元。“我的實體店,每年與靜寧金色園果品合作社合作,購銷2到3萬件的有機蘋果,現在我考慮到,要做大做強,必須建立自己的高科技果品直供基地。”
仁大鄉鄉長張前江説,像劉增平這樣的新型農場主目前在全鎮已有好幾個,他們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西山溝這一帶的山地,過去分散種植傳統農作物,形不成規模優勢,農民收入不高。去年以來,劉增平通過土地流轉,把農民閒置或者不願意耕種的土地以每年300斤麥子按當年麥子的價格流轉過來,用推土機、鏟車等大型機械整理平整進行規模種植蘋果,並且準備附帶發展養殖業——養牛、養羊、養雞,産肥以配套生産有機蘋果。
劉增平説,實行規模經營後,不僅自己的果品公司可以獲得效益,而且村裏的農民也得到了好處,除每畝地每年能拿到流轉租金外,部分農民還轉身變為“産業工人”,2000畝地裏每年光勞務工人産生的勞務支出每人就能達到2萬多元。
“只是今年春天叫了80個工人,栽了700畝,剩餘的土地準備明年春天全部栽上。”劉增平説,他先用幾年時間試驗這種矮化密植的現代高效果園,如果成功賺錢的話,他就把遠近幾個山頭全部流轉過來。甚至包括改造一批馬上面臨淘汰的老園子。“因為山地蘋果質量更好!”他説。
記者了解到,劉增平在做這些之前,跑遍全國的蘋果生産基地,包括山西,山東,陜西,河南等地。一邊考察調研學習,一邊向煙臺農科院、河南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單位的專家諮詢請教。劉增平説,通過考察,他發現外地的高科技生産手段很普遍,大約已經10年了。“我們有天下最好的蘋果,為什麼不能通過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減少生産成本,增加收入呢。”
目前,近50歲的劉增平壯志在胸、幹勁正足,率領著全家老少一齊上陣,包括老婆、孩子、兄弟,甚至村上的親戚鄰居,都是他的手下幹將。
在懸崖上“栽金摘銀”
“今年年初凍了,産量不到一萬斤,9月下旬就以5.5元的單價早早賣了,共收入6萬元。”師定萬有些遺憾地説,要是沒有霜凍,今年就能賣20萬元。
仁大鄉東灣村師臺社的師定萬,已經是50歲的人了,不服老的他,7年前,拿出在新疆種棉花賺來的錢,“吃定”了東灣山頭,他決計在這裡栽“金”摘“銀”,變山為寶。將村上廢棄的林場,也就是荒山流轉了340畝,簽了50年的合同,每年付給集體4000元。
一台一台2米寬左右的臺子梯次形成的山地果園,看得出來,這樣的地形根本無法機械作業,人要下地,必須慢慢地步行進園,摘了果子還得一筐一筐地慢慢提上山來。山下面是荒溝,溝的不遠處是一道人工水壩。那就是師定萬花了14萬自行修築的果園水源地,運用滴管技術來給自家果園“飲水”,還給村子裏其他人家收費供水。
但是,師定萬正是看準了這樣的地形能種出高品質的果子,才決定矢志不移地苦幹下去。師定萬的女人説,現在已投了200萬元。50年的流轉費20萬元預付了15年的6萬元,光人工開銷已經一大筆了,今年共套了9萬多果袋,套袋勻花拉樹時叫了40個人,管吃不管住,男的一天100元,女的一天80元。平時,就叫兩個人打理園子。現在光人工和肥料已投進去30萬元了。
張前江介紹,相較于劉增平流轉個人的土地,師定萬流轉的是村林場,每年除了給村上付租金外,需要大量的務工勞力,這讓本村的村民也有地方掙錢了。
和仁大鄉一樣,城川等鄉也有好多土地流轉大戶,其中有名的3家,均是流轉土地500畝以上種植洋芋的大戶。而絕大部分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行政干預的影響較小,通過流轉,一些有經營能力的農民擴大了經營規模,提高了土地的産出率,增加了收入,而一些經營能力不足的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産業,也增加了收入,實現了流入流出“雙贏”的結果。
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劉文乾説,就目前來説,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除了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加産量、提高單産外,土地流轉也成為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有效保障農業收入的途徑之一。因為通過土地流轉,可以實現機械化操作,從而降低成本。另外産品規模也可以有效降低投入和勞作成本。
近年來,靜寧縣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逐步活躍,流轉面積逐年增加,流轉速度不斷加快。特別是隨著該縣以蘋果為主的特色産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較快,從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流轉,而每年10萬人次的勞務輸出,也為土地流轉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不過,記者採訪發現,靜寧縣土地流轉目前仍處在戶與戶之間初級流轉階段,流轉形式單一,土地流轉的集約化利用程度不夠,流轉形式多以轉包形式為主,其他形式少量存在。目前全縣以轉包形式流轉的土地達10.72萬畝,佔全部流轉面積的58.2%,其他幾種形式合計只佔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