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給羅非魚打預防針、“吃藥”防病;給金槍魚做“魚醫”看病,給對蝦“治病”。近年來,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廣西羅非魚、對蝦創新團隊在魚蝦養殖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綠色藥方”。
羅非魚防病口服疫苗
近年來,廣西羅非魚養殖面積、養殖産量居全國第3位,已成為廣西出口創匯的最大宗農産品。在當前水産養殖中,羅非魚死亡問題尤顯突出,鏈球菌成為羅非魚的頭號殺手,是當前水産疾病的頭號“疑難雜症”。
據了解,每年7月至9月高溫季節,羅非魚養殖較集中地方,經常會出現鏈球菌病暴發現象,死亡時間持續兩到三周。為控制死亡率,不少養殖戶頻繁使用抗生素。
廣西羅非魚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林勇表示:“其實,疫苗免疫才是預防和控制羅非魚鏈球菌病最安全和環保的方法之一。”從2006年開始,廣西水産研究所就成立了羅非魚鏈球病疫苗研發課題組,成功研發鏈球菌注射疫苗,免疫保護達到90%,保護期長達4-6個月。
然而,注射疫苗必須對羅非魚一對一進行注射,對池塘養魚非常不便。2013年,創新團隊在原有基礎上研製出口服弱毒疫苗,並於今年6月底,在三家規模養殖場進行示範生産。讓研究人員驚喜的是,結果證明該疫苗的保護率達到70%-80%之間,保護期長達2個月。
合浦養殖戶郭洛明的養殖場便是其中之一。他表示,以前的羅非魚成活率只有40%,現在提高到了80%以上。
課題組負責人陳明副研究員介紹,傳統的用藥成本是0.3元-0.5元/尾,而口服疫苗成本是0.2元/尾,最重要的是,消除了羅非魚抗生素殘留,提高了食品安全。
魚蝦混搭治好對蝦傳染病
近年來,隨著南美白對蝦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病害也隨之越來越多。在單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中,蝦苗退化嚴重,抗病能力降低,一旦發病不可救治,給養殖戶帶來極大損失。欽州養殖戶張衛東説,他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場曾因紅腿病感染,死亡率達到60%,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片蝦死亡。
一個偶然機會,他找到了應對這種蝦病的“土方”。張衛東説:“當時我發現,其中一個蝦池經過一段時間後,蝦病竟奇跡般好轉了。”後來他找到了原因:蝦池內多了一小撮金槍魚,把死蝦全吃了,因此沒有發生大面積感染。這個發現讓張衛東欣喜若狂,他嘗試著在其他蝦池放入金槍魚,結果都收到了理想效果。
據廣西對蝦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趙永貞介紹,這種做法稱為“魚蝦混養”,秘訣在於魚能吃掉蝦池中的藻類、蝦糞,最關鍵的是能將死蝦吃掉,從而避免病毒傳染。他説:“金槍魚其實很膽小,觸碰到活蝦的觸角,它就會退縮,不會吃掉活蝦,只會將死蝦吃掉,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對此,養殖戶將這種魚形象地稱為“衛生監督大隊”。
採用“魚蝦混養”技術,在養殖中構造科學的“生物鏈”,廣西對蝦創新團隊將技術進行推廣。趙永貞説:“羅非魚、塘角魚、臘魚、黃魚都可以作為混養品種,而且魚、蝦之間的病毒不會交叉感染。而混養的魚一般不會上市銷售。”張文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