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會議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出重大部署。會議提出:要把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
一二三産業的融合互動,也被稱為“第六産業”(1×2×3=6),它在日本、韓國等已探索出較成熟的經驗。根據這一概念提出者的設想:農業不僅僅是耕種農作物,還要延長産業鏈,農民還要自己搞加工,自己搞物流、經營、流通,把第二、第三産業都包括進來。
以今天中國的條件,推動“第六産業”並非要求每個農民馬上成為多面手,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只是強調這種融合互動將成為趨勢。此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三産融合,直接的作用就是更新農業生産的傳統觀念,只有觀念現代化了,農業生産才能現代化。
三産融合的先進理念一旦應用於現實,它將解決21世紀中國農業的兩大難題——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因為延長産業鏈後的農業,農民的定義就要與時俱進,他們不僅是生産者,還是經營者,從傳統農民變為職業農民。
所謂職業農民,就不僅僅需要掌握農業生産的知識,他們還需要具備策劃銷售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綜合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這會創造出大量新興的就業崗位,給高素質人群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他們既懂種地,也願意種地。
在當下中國,“第六産業”已經在部分地區開花結果了,比如江蘇、上海等地的茶場、農場,就打造了一條“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鏈。最近風靡網絡的“褚橙”、“柳桃”和“潘蘋果”,由於褚時健、柳傳志、潘石屹這樣的知名人物變身“新農人”,借助電商平臺推廣農産品,他們正在給中國傳統農業上一堂“高大上”的公開課。
不過,要想讓三産融合互動在全國推廣開來,這還需要很多條件。一方面是“硬”條件,比如只有適度規模經營,才可能實現三産的聯動。當前我國農業勞動生産率和機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於土地經營過於分散。這就要求闖出新路解決這個問題,這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形式。此次會議提出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允許“探索、探索、再探索”,這就是鼓勵試錯,不怕失敗,屬於農業領域的“解放思想”。
另一方面則是“軟”條件,需要農業現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術、新機制。正如會議提出“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支撐,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這裡既包括農業科技的投入和推廣,還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等,當這些條件逐漸具備,我國農業的現代化也會雛形初現,形成一個農業人才、技術、資金的良性循環。
當然,農業的現代化不僅僅是三産融合的問題,還包括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等工作,尤其是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三農的問題也絕不是單靠三農自身就能解決,還需要全社會、全産業的聯合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