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吉林:流轉“刨金”富了農民活了村

三農 遼源日報 2014年12月23日 08:4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走進秋收後的東豐縣黃河鎮鳳陽村,黑黝黝的土地又恢復了寧靜。今年初,鳳陽村推進土地流轉,將過去村民一家一戶如同“補丁”的小田地“化零為整”,讓村民們嘗到土地流轉的甜頭,趟出了一條“刨金”生財之道。

  “怎麼能快發展?怎麼能早致富?”這些問題是村幹部經常琢磨的事兒。今年60歲的鳳陽村黨支部書記孫德義找到了答案。回想當初土地流轉的過程,身材不高、思維活絡的孫德義告訴記者,得知鎮裏要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入股等方式大力興辦村辦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用集中土地開發經營管理提高産出效益的信息後,與莊稼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他心裏就有了“不安分”的想法:鳳陽村一定要帶個好頭兒,率先搞好農業生産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農家院裏、田間地頭、個別探究……去年入冬後,孫德義就常到村組間轉悠,跟大夥兒講政策、談發展,細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光大大小小的會議就開了20多場。於是,看到發展前景的村民就將地承包給了孫德義。承包土地、購置機械化設備、雇用當地村民……孫德義説幹就幹,今年4月,他採取租賃或入股的形式流轉了土地700畝,成立了“一六八”鳳陽家庭農場。僅1個多月的時間,孫德義就投入資金30余萬元,將原來2321塊“小池子”變成213塊“大池子”。平整後的土地不僅面積變寬了,種植面積也增加了,機械化耕作更是派上了大用場。入股農場的村民魯中輝高興地説:“每年我家的19畝水田在插秧收割時都要雇上十幾個人。現在入股後便由農場管理,我們收的就是純收入。”在鳳陽村,像魯中輝這樣從土地裏“解放”出來的村民有很多。他們説,外出務工有什麼難題,村、鎮都會幫著協調解決。我們中有喜歡守家在地的就在農場幹活,年輕力壯的可以跟工程隊進城,出國勞務的年收入還能達十幾萬呢。“村裏共有5000畝地,平均年收入也就500多萬元。如果土地都流轉出去,每戶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按一年全家收入5萬元來算,全村有320戶外出打工就能增加收入1600萬元。”孫德義早已為不甘落後的村民們盤算出一本“快富賬”。談到鳳陽村的發展,孫德義説,他們正準備申請註冊“吉綠源”牌大米,明年還要推廣稻田養蟹、養鴨子的經驗,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富裕。

  冬日的陽光凝望著鳳陽村安詳的大地。孫德義手指著一望無際的300畝稻田説:“你看,這就是剛從村民手中又流轉的土地,今秋已平整完一多半了,來年插秧前保證完工。”為流轉這些土地,孫義德不僅把農場一年的盈利都搭進去了,還投入了40余萬元。鳳陽村孫德義的“家庭農場”,既富了農民又活了村。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