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矮敗小麥育種專家劉秉華:
將高産與穩産綁在一起考慮
我們可以通過遺傳改良和栽培管理,協調各性狀之間的關係,達到效益最大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對農作物品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高産、抗病,還要優質、適宜機械化操作。一個品種,無論是水稻、小麥,還是玉米,很難同時具備高産、多抗、優質和適宜機械化作業等性狀。實際生産中高産與優質就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係,質優了,産量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在諸多性狀中,産量還是第一位的,高抗是對高産起保障作用,優質和適宜機械化也必須在一定産量水平下實現才有意義。我們可以通過遺傳改良和栽培管理,協調各性狀之間的關係,達到效益最大化。
確定育種方向,要綜合考慮國家需求和品種現狀。我國有十三億人口,要保證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作物育種要把高産穩産放在最重要位置上,品種要高産,還要抗病、抗蟲、抗倒等。現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作物品種要適宜機械化作業。在育種中,高産、多抗和適宜機械化作業三者可以得到同步改良,培育出具有相應性狀的新品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市場需要更多更好的優質品種和專用品種。優質與高産、多抗等性狀結合在一起的難度較大,但品質與其它性狀得到同步改良還是能夠實現的。
我國糧食生産十連增,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的單産紀錄不斷被刷新,作物的高産育種已經進入了瓶頸期。作物産量育種的新突破,有賴於新種質資源的創新和發現,以及育種方法的改進。現在生産上推廣的品種,有些抗病能力差,有些易倒伏,一些年份常因感病嚴重或大面積倒伏而遭致減産。當前,將增強高産品種抗病、抗逆能力作為育種目標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育種時,一個合格育种家總是將高産與穩産綁在一起考慮,不會片面地追求高産。一個品種不僅要高産,而且要穩産,能夠抵禦不良環境條件。對於農民乃至國家糧食安全而言,穩産比高産更重要。
本報記者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