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楊偉:三年三連跳 致富“領頭羊”

三農 廣西日報 2014年12月11日 08: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進入12月,桂東南秋收之後進入冬閒,但在潯鬱平原桂平市石龍鎮新村的田野上,卻是熱火朝天的場面:一台臺大型挖掘機和推土機正在平整水田,幾天之後,一塊塊不規則的“小田”變成了整齊的“大田”。站在田邊“視察”的村支部書記楊偉松了一口氣,幾個月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他告訴記者:“今年冬,村裏開始實施‘以小並大’土地流轉,為全面機械化耕作做準備。”

  楊偉,一個單薄瘦削的小夥子,4年前還是武漢大學的一名學生,2011年下半年放棄在城裏工作的優越條件,回到家鄉當起了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農民,今年8月底,憑藉學識和才能被選上村書記。短短三年半的時間裏,他面臨著兩次選擇,身份實現從學生到農民、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再到村支部書記的“三級跳躍”。

  A

  艱難轉型:從名校大學生到農民

  2011年上半年,楊偉即將從武漢大學建築專業畢業,一個艱難的選擇擺在了面前:一邊是香餑餑的專業,很多單位許以高薪,從小就夢想成為城裏白領的願望即將實現;一邊是父親的召喚,家業在擴大,父親在自己創辦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忙得不可開交,要他回家幫助打理。

  “電話打了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我動了心,決定放棄在城市發展,回鄉創業。”3年之後的楊偉平靜地説,但從旁人的口中記者知道,他當時的選擇非常痛苦,不僅放棄了一直嚮往的城市生活,談了幾年的女朋友因此而離開了他。

  石龍新村,地處潯鬱平原,土地平整,十分適宜種植水稻,農戶承包田95%以上種植水稻,當地農戶在水稻生産中機耕作業水平較高。根據這種情況,楊偉的父親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利用入股的新型農機具,選擇機械化插秧和機械化收穫兩個生産環節作為突破,農機作業服務量不斷增加,合作社水稻生産耕、種、收作業量由2009年的4800多畝增加到2012年的8000多畝,全村水稻生産耕、種、收機械作業水平達90%以上。石龍新村也成為桂平市小有名氣的農機村。

  楊偉回鄉後,立即進入農民的角色。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快在希望的田野上脫穎而出。不久之後,接過父親的擔子,挑起了“永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重任。合作社自2008年8月掛牌成立,經過近5年時間的運營,已有社員48人,擁有各種農機設備近400多臺(套),入股資金近500萬元。這副擔子雖然很重,在父親的指導下,楊偉順利地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轉折。

  B

  敢於突破:機械化烘乾育秧

  其時,桂平已實現了機械化耕地、耙地、收割等,但作為重要一環—烘乾,卻仍然是個空白。4年重點大學的時光,給了楊偉豐富的知識底蘊。2012年下半年,楊偉大膽提出,稻穀要實現機械化烘乾。合作社投資133萬元,建設一條日烘乾稻穀能力120噸的生産線。“投産運行後效果良好,徹底解決了當地農民稻穀晾曬的問題,合作社的服務項目也由原來的水稻生産的機耕、機收、機插等,發展到稻穀烘乾、加工、購銷、貯運一條龍。”

  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石龍新村水稻種植面積4000多畝,機耕作業率達100%,機插和機收作業率達90%以上。石龍新村和周邊的厚祿延壽等村,形成了萬畝水稻機插連片示範區。“我們村水稻生産機械化作業水平在當地屬最高的村之一。”2013年,永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糧食購銷,農機服務營業總收入超3000萬元,合作社獲利218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超過6萬元。

  然而,楊偉沒有止步,他又盯上了另一個環節。他説,祖輩和父輩實現機耕、機收、機插和大米加工全程機械化。但在播種育秧還是傳統的人工操作,尤其是早造,由於天氣變化無常,常常造成爛秧,不但經濟受損,更是延誤生産季節,影響糧食收成。2013年下半年,他帶領部分農機合作社社員到外地考察後,立即拍板與廣州一公司共同投建水稻育秧工廠。

  2013年3月,春寒料峭。然而在楊偉佔地面積23畝的水稻育秧工廠裏,卻是春意融融,一床床秧苗青翠欲滴,等待下田。育秧工廠每年可提供機插秧苗超過1萬畝。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的實現,使農民徹底地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裏面有爺爺、父親的不懈努力,我是踩在他們的肩膀上往上走的。”楊偉一家三代為當地農業機械化所付出的努力,在當地傳為佳話。

  C

  自我提升:帶領農民共同致富

  由於表現突出,今年8月底,楊偉當選為石龍鎮新村村支書。他的身份又實現了一次大跳躍,所做的事情內容變了,服務的對象更廣泛,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他不僅要讓合作社成員分到更多的紅利,還要讓全村的人都走在致富的路上。

  他曾猶豫過,合作社事情很多,如果當上這不大不小的村官,肯定會分散精力,影響自己的事業。但稍有點文化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裏的是老人和小孩,村裏太需要有知識的年輕人了。“我必須要用學到的本領為父老鄉親服務,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想到這些,楊偉便覺得義不容辭。上馬之後,他立即奔村入屯,組織召開全村戶主會議,動員村民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水田“以小並大”土地流轉試點工作中去了。

  “今年以小拼大試點工程在石龍鎮新村實施,目標是3300畝,通過小塊拼大塊附帶道路、水利設施等建設,以後更便於機械耕作。”9月1日,當選村支書的楊偉第一次召開了全村黨員、生産隊長會議,動員、宣傳土地流轉、小塊拼大塊的好處。10月4號,是航拍圖紙確認的日子,在他的&&下,村民在各家各自的田塊上畫上自己的編號。

  楊偉表示,除盡力當好村官外,還要做好合作社的服務項目,利用好國家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繼續發展大農機、服務大農業,拓寬服務領域,從水稻生産的育插、機耕、機插、機械化植保、機收,烘乾到稻穀加工,購銷等實行一條龍服務,把水稻生産向産前、産中、産後延伸,做強做大合作社。

  “下一步,將利用好育秧工廠的資源優勢,先在全村範圍內實行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機械化作業服務,統一水、肥、藥管理,農戶所産出的優質稻穀實行略高於市場價格進行統一收購、加工、銷售。通過這幾個統一,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更重要的是,要帶領村民參加到合作社這個大集體中來,把零散的耕作隊伍建設成為了一個正規的機械化部隊,並帶著他們出去進行跨區農業耕作服務。”楊偉充滿自信地説。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