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石質山能生“金”嗎?
仲秋時節,記者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舞彩靈棗種植專業合作社找到了答案。
舞彩靈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文同通過發展小靈棗,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當地村民都稱沈文同為淮北“靈棗王”。
為啥説小靈棗就是搖錢樹
“這棗咋跟冬棗一樣的甜呀?”仲秋時節,來舞彩靈棗專業合作社買棗的果商都禁不住發出陣陣驚呼。
提起小靈棗,不得不説沈文同。正是他通過23年的辛勤努力,利用靈棗和當地山上的野酸棗嫁接,一手培育出了小靈棗,並且創辦了以他妻子李舞彩名字命名的舞彩靈棗專業合作社。
沈文同家現有棗林300余畝,其中小靈棗200余畝,冬棗100余畝。小靈棗大部分已經進入盛果期,目前一棵樹能平均摘棗50公斤,每公斤按照20元計算,一棵樹就能收穫1000元。
沈文同家去年300畝棗林收入超過100萬元,純收入超過了60萬元。今年棗樹長勢比去年更好,結果量比去年更多,市場銷路更好,今年的收成與去年相比只多不少。沈文同家4口人,人均收入25萬餘元,幸福的喜悅都挂在了全家人的笑臉上。
沈文同高興地説:“什麼是‘搖錢樹’?小靈棗就是‘搖錢樹’呀!”
因棗而富,沈文同成了淮北遠近聞名的“靈棗王”。
我的目標不只是奔小康
小靈棗收穫的季節,站在沈文同家兩層樓樓頂放眼望去,滿眼都是青翠欲滴的棗樹林。棗樹上結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樹枝都被豐收的果實壓彎了。棗樹下到處都是正在忙碌採摘靈棗的農民,他們正在把一筐筐的棗子按照不同的等級分裝入箱。
好一派田園風光!
其實,淮北市是全國有名的石質山,烈山鎮也是石質山的重災區,生態環境極其惡劣。沈文同家的棗樹林,過去也曾經是不毛之地的石質山。
1991年,剛從校門出來的沈文同,看著村子周邊這些光禿禿的石頭山心裏直難過。
“決不能守著石頭山受窮!”沈文同心裏默默地下定了決心。愛動腦子的他把目光瞄準了在石質山上能依然頑強生長的野酸棗。
野酸棗雖然能在石質山生長,但是在那個年代野酸棗汁還沒有開發出來,只能在鮮食棗上下功夫。
於是,沈文同把當地生長的一種香甜可口的根生靈棗嫁接在野酸棗樹上,並取名小靈棗。這樣既解決了生長問題,又解決了鮮食問題,可謂一舉雙得。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培育,沈文同培育出來的小靈棗以甜、酥、脆、核小、汁多而聞名,且具有養生保健之功效,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目前,小靈棗已遠銷北京、南京、鄭州、徐州等大中城市,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發展態勢。
為了紀念自己當年創業的艱辛,沈文同還在棗林裏一直留著當初培育小靈棗時住過的又臟又破的窩棚。只是因為周圍的棗樹長得又高又大了,早已把這幾間破舊的窩棚掩映了。
“蝴蝶效應”開始顯現。
在沈文同的帶領下,黃營村都形成了家家戶戶種植小靈棗的習慣,徹底改善了村子及周邊的生態環境。
沈文同自豪地説:“我的目標不只是奔小康,而是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追求完美、奉獻卓越。”
共同富裕才是最大的幸福
“自己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最大的幸福!”這是沈文同常説的一句話。
黃營村年近花甲的劉太珍老人無兒無女,只有老夫妻倆過日子,生活十分艱苦。
沈文同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指導老兩口種植小靈棗,如今每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這些錢足夠老兩口過日子了。
劉太珍還不算收入最好的。據沈文同介紹,村裏老人栽植小靈棗,收入最高的家庭年靈棗收入都突破了20萬元。
如今的黃營村,小靈棗栽植面積已突破1萬畝,進入盛果期的有3000多畝,每畝産棗1000公斤,全村年收入突破3000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
淮北市年人均收入6000元,黃營村僅小靈棗一項收入就把全市人均收入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烈山區農水局副局長代志見説:“現在黃營村的小靈棗與塔山軟籽石榴、和村蘋果形成淮北市的三大果品品牌,年産值突破了2億元,成為興林富民的重要推手。”
依託小靈棗實現致富夢的沈文同告訴記者:有兩個自豪源於4棵棗樹。
一個自豪是自己果園裏有2棵棗樹王,每棵棗樹一年的收入超過1000元,相當於1畝地的莊稼收入。
另一個自豪就是去年從山西引進了兩棵“葫蘆娃”棗樹,因這兩棵棗樹上所結的棗狀似一個個的小葫蘆而得名。
沈文同説:“別小看這兩棵棗樹上所結的棗子。其他棗樹上的棗子都是論斤賣,而‘葫蘆娃’棗因為長相奇特、具有觀賞價值而論個買,這才是名副其實搖錢樹哪。”
這就是沈文同,既有大局意識又有經濟頭腦,無愧於淮北“靈棗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