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片村集體無力維護的荒山,經過“紅娘”牽線搭橋,找到有實力的“夫家”經營,就會變成生態綠洲;一片本來沒想著種高附加值農産品的田地,有人帶著拜帖來求,轉身就能增值幾倍。這並不是傳奇,而是市農村産權交易所在促成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扎紮實實做出的事兒。日前獲悉,成立正好4年半,市農交所促成的農村土地流轉已經超過200筆,成交金額已經達到12.27億元。
從“私訂終身”到“明媒正娶”
不久前,門頭溝區王平鎮安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安國章代表598位村民,在500畝荒山合作協議書上簽上了名。這塊500畝的深山荒地,通過競價,拍出了逾千萬元的租金。
“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安國章還有些暈乎,不敢相信。
當年,市農村産權交易所用門頭溝區做試點,交易平臺剛成立1個月,安家莊村的荒地就來了3家投資方考察。“價高者得”是最簡單的競標原理,安家莊村的荒地最終“嫁”給了出價最高的投資方。
“農村産權交易所就是媒人;原來農村土地流轉多是村集體一支筆,相當於私訂終身,而上了交易平臺,産權交易雙方就能‘明媒正娶’了。”市農交所總經理韓琨説。
這樣的“明媒正娶”可不簡單。一塊農村土地的使用權能不能轉讓,要先經過村民投票;村集體要拿著投票通過的證據,向鄉鎮提交申請;等到鄉鎮同意了,才會顯示在區縣農交平臺上。而區縣的交易中心還得對所有材料進行審核,再報給市裏掛牌。
在這樣的流程下,要想“私訂終身”實在太難。韓琨説,交易所在網絡審批系統上給政府的主管部門預留了端口,不論是已經成交或正在審核的項目,政府主管部門隨時可以看到,發現問題隨時可以叫停。
“這套程序聽起來麻煩,但為了保護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和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這是最有效的辦法。”韓琨説。
從“深藏閨閣”到“女婿上門”
從2010年4月市農交所成立,到現在已經有4年半時間。全市有多少個區縣已經開始“明媒正娶”了呢?
最近一段時間,昌平區一塊看上去不起眼的荒地,引來了很多不同業態的經營者來“鳳求凰”。
一位來自石景山區的攝影師最早看上這塊地。另外一位,是正在給自家連鎖餐廳找農地的餐館老闆。還有一位,是打算將自持的新培植技術找地兒試驗的創業者。
這3位競爭者都想當“上門女婿”,痛痛快快地打了競標的誠意金,就等著“迎娶”這宗雖然面積小、但利用率很高的土地。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4年半裏隔三差五地就會上演。原本“深藏閨閣”的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直接被搬上網站和手機報,關注的人第一時間就能查詢到最新信息。
數據顯示,市農交所已在13個涉農區縣設立了分支機構,辦公地點均設在區縣經管站或農委內。其中,平谷、懷柔、密雲、門頭溝等4個區縣均配套成立了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與農交所業務進行對接,農村産權交易工作與政府主管單位實現了聯動。
而農村産權交易市場也實現了統一監督管理、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信息發佈、統一交易鑒證、統一收費標準、統一平臺建設,全市農村産權交易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從“豐厚聘禮”到“豐厚嫁粧”
走進深秋的懷柔區寶山鎮超梁子村,已經看到山葉泛了紅。承接這片山林的人,還會在山上補種更多秋日賞葉的樹木,放養麋鹿、兔子。
原本,超梁子村山嘴溝裏有著4700多畝山場,緊挨著的杏樹梁、北溝、小葦溝還有110畝耕地。這些山林和耕地,被一家打算經營休閒旅遊和會展的服裝公司看上了。通過市農交所,村集體和企業雙方一碰,立馬看對了眼。改造後如果能運營起來,村裏人的就業、農家樂生意也就都跟著起來了。
在市農交所這個稱職“紅娘”的推動下,四年半來本市8個區縣累計成交農村産權交易項目209筆,成交金額已經達到12.27億元。
這其中,農用地和未利用地流轉項目162筆,涉及土地4.34萬畝,相當於將近10個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而通過電子競價方式成交項目中,最高溢價率為117%。“聘禮”翻了一倍,村集體的資産也跟著增值了。
“市農交所的網上平臺,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農村産權交易信息匯集地,北京的農村要素市場建設,在全國範圍內都有了示範效應。”韓琨説。
為了讓更多村集體的資産增值,市農交所已經給3900多名農村基層幹部做過專題培訓。全市1000多個村的資源信息,已經全都被收集;而“鵲橋”另一頭,31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已經有了意向,想找合適的農地承包發展産業。
“雙方都有意,那就下聘禮;村集體産業增值,就會更有實力去維護山林。”韓琨説,未來再“嫁女”,“嫁粧”更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