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評論員
實現三農“強美富”,載體是建設新農村;打造農民幸福家園,平臺是建設新農村;共圓全面小康之夢,抓手是建設新農村。在中國號列車奔向現代化的征途上,建設新農村是無論如何不能“甩”的樞紐大站,億萬農民群眾始終是必須載上的乘客。習近平總書記“五新”要求的收官之“新”,強調的就是建設新農村,明確要求邁出新步伐。
毋庸諱言,由於歷史欠賬太多,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完全打破,農村整體發展水平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農村能否順利全面小康,關係著我們的小康還是不是拖著“短腿”的小康,是高質量還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實現了共同富裕的小康還是被平均數掩蓋了大多數的小康。時不我待!在建設新農村上必須邁出新步伐!
新農村建設要由“錦上添花”向“啃硬骨頭”邁進。由於各地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與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進度差別很大。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就要徹底改變“錦上添花”的思維定勢,多啃“硬骨頭”,更加注重“面”上的發展和平衡的發展,更加注重向中西部地區、傳統農區和糧食主産區傾斜,更加注重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興辦各類事業。真正讓那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典型,那些明顯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的試點,那些用民主辦法搞建設、真正把決策權交給農民的樣板,在全國農村生根、開花、結果。
新農村建設要由“單項突進”向“內外兼修”邁進。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思想認識程度限制,個別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偏重於“新村莊建設”,“錢多蓋房子,錢少刷房子,沒錢立牌子”,更多著力於易見成效的村莊整治,而對發展生産、增加收入、保護生態等投入大、見效慢的任務重視不夠、“躲著走”。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就要認識好新農村建設作為綜合系統工程的實質,把握好軟硬體之間的平衡,更加注重産業支撐,讓“接二連三”的新産業成為新農村建設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打牢上層建築,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以及和諧社會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邁進。新農村建設規劃如果脫離各地農村實際,一味照搬國外模式和城鎮模式,那農村既沒有了農村味道,也丟掉了地域差異、民族特色和文化基因。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就要在推進村莊整治、農房改造中,既促進農村人口集聚、以全面提高公共服務的共享程度,又強調因地制宜,宜建則建,宜擴則擴,宜留則留,宜遷則遷,特別注意結合農業文明和鄉村文化的傳承,做好古村落、民俗村落和特色村落的保護性建設。同時,要更加重視新農村規劃的科學性、全局性、前瞻性,要與新型城鎮化相協調,形成綠色城鎮與美麗鄉村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的新局面。
新農村建設要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邁進。在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統領下,農村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制度層面開啟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但與城市相比,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來看,仍然“不夠解渴”。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就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到農村上,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加高熱度,讓農民人均擁有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新農村建設要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目前來看,各地在建設“物的新農村”方面成效斐然。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就要在建設“人的新農村”上更加著力,畢竟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培育塑造新農民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要求和最終目的。要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提升農村人口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的工作放在新農村建設重要位置。只有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才能滿足總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産品量和質的更高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解決“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和“誰來建設新農村”的時代課題。
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要把握好新農村與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作為我國現代化總體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互惠一體,互相促進;我國現代化列車要快起來、穩起來,必須要靠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既要不失時機推進城鎮化,也要不遺餘力建設新農村。一方面,推進城鎮化,在理念上、思想上、工作上絕不能“去農村化”;另一方面,建設新農村,不是要把農民都留在農村,不是要放緩城鎮化步伐。只有加快實現良性互動,讓進城和留鄉各得其所,才能讓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的新生活。
既傳承保護中華幾千年珍貴的農耕文化,又充分共享現代化建設最新的發展成果;既打造億萬農民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幸福家園,又建設城鎮居民望山看水記鄉愁的美麗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任務。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五新”要求,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邁出新步伐,把農民的家園建設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