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評論員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富不富,關鍵看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在“五新”中明確要求,農民增收要獲得新成效。總書記的要求抓住了三農工作的根本,號準了農村改革的脈門,順應了億萬農民的願望。這一要求也再次昭示全社會,農民增收既是千家萬戶的“小錢袋”,更是國計民生的大體現、發展水平的硬指標。
新世紀以來,農民增收實現了創紀錄的“十連快”,今年還有望取得“十一連快”的佳績。農民增收的成果不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亮麗的篇章之一,也為新時期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實現三農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我們沒有理由因成績而懈怠、也沒有時間可以歇口氣!當前,我國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經濟進入新常態。對三農來説,新常態下,有機遇,有挑戰,但如果把握不好,機遇會白白溜走,挑戰則可能賴著不走。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和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使外貿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農産品出現了消費不振、惠農政策及資金投入的邊際效應也在遞減。
但越是吃力的時候,越要保持定力,越要在促增收上拿出新舉措、獲得新成效。要穩定基本盤,拓寬增收面,提升增收點,以點帶面,推陳出新。常態化手段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創新性手段要深挖潛力,改革增效。
在增收上獲得新成效,要向現代農業要效益。農民增收,基礎還要靠農業。要立足提質增效,著力做強一産,運用科技手段,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嘗鮮“高端高檔”,讓優質安全農産品鼓足農民“錢袋子”;要立足規模增效,積極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提升農産品市場競爭力,讓農民獲得規模效益收入;要立足穩價增效,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探索建立主要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産品價格合理水平,讓農民從事農業生産能夠獲得合理收益。
在增收上獲得新成效,要向務工新業態要活力。隨著社會發展,新業態、新工種蓬勃興起。在城市中,一波又一波的電商盛宴催生了世界規模第二的“快遞小哥”,人口老齡化和城市發展使得護工、育兒、居家養老等家政服務業格外緊俏,電子産品頻頻更新換代讓代工工廠輪番“招兵買馬”;在鄉村裏,現代農業的衍生經濟如雨後春筍,帶動了沼氣工、土地承包仲裁員、休閒農業導覽員、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村信息員等職業應運而生,“電商交易”也讓更多農民從“網店村”等特色致富經中找到增收門路。促進農民增收就要在穩定既有務工就業格局的同時,引導農民進入務工新領域,使農民在建設“城市美”、“鄉村美”中擴就業、增收入。
在增收上獲得新成效,要向“接二連三”要收益。要抓住一二三産融合的契機,充分挖掘生産、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增收潛力,著力構建生産、生活、生態互促共榮局面。要用工業化理念改造農業,積極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拉長産業鏈條,打造供應鏈條,形成全産業鏈條,讓農民從加工和流通環節多多受益;要用服務業思維拓展農業功能,變生産資源為景觀資源,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讓農民盡享農業多功能帶來的收益。
在增收上獲得新成效,要向農村改革要紅利。三農發展的諸多難題,依靠改革才能破解;農民增收的熱切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實現。要抓住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的契機,向農村耕地、宅基地和建設用地這“三塊地”要紅利。通過賦權頒證,盤活農村土地、房屋、林權等“沉睡”資源,使其變為顯性、恒久資産,真正釋放財産增值潛力;通過“三權分置”,搞活土地經營權,實現“穩制活田”,增加農民土地流轉收益;通過股份合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使農民盡享集體資産股份分紅收益;通過徵地改革,讓土地真正實現“同地、同權、同價”,使農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農民增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孤立解決,要跳出“農”字做文章,綜合統籌抓促進。要堅持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一併設計、一體推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維護,為農民持續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促進農民增收穫得新成效,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五新”要求,改革創新,群策群力,堅決破除一切不利於農民持續增收的觀念障礙和體制弊端,努力探索一切有利於農民增收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辦法,讓億萬農民過上越來越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