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農民日報: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五新”要求系列談(三)

三農 農民日報 2014年12月05日 06: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評論員

  從北至南、由西到東,北大荒盛産稻米,黑土地偏愛玉米,天山南北棉田成片,黃淮海宜産小麥,長江流域稻花飄香。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生産力佈局優化,歷來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五新”要求明確提出,要在優化結構上開闢新途徑。這是中央立足於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對中國農業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也是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有力指引。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農業與生俱來便具有區域性特徵和結構性特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産業結構、特色鮮明的區域性農産品、優勢明顯的農業主産區。但是,與發達國家農業相比,與其自身的使命相比,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還任重道遠。當前,中國農業正在經歷千年未有之變局,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從有利方面看,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向小康社會全速邁進,農業産業需求的動力更強勁、空間更廣闊、結構更多元;從不利條件看,農業産業區域性雷同仍然嚴重,農産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現象屢有顯現。

  面對新機遇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農業結構,牢牢守住底線,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

  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要由“內部優化”向“內外聯動”轉變。城鄉一體化發展,産業部門融合互動,為農業結構優化調整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從初級的農業種養業內部結構優化,催生和拓展出生産、加工、流通、銷售等新環節,並不斷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優化農業結構,要大力延伸農業産業鏈條,形成“一産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打造全新的“第六産業”。

  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要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人們在滿足溫飽的基本需求之後,越來越關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不僅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平衡、安全和健康。優化農業結構,要瞄準市場需求,尊重消費者選擇,加快“生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優化和轉變,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和綠色優質農業。

  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要由“全面保障”向“重點突出”轉變。我國是耕地、淡水等農業資源稀缺型國家,同時又是人口大國、農産品消費大國,這就決定了糧食安全始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頭等要務。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裏主要裝自己的糧食,就要在結構上有保有壓,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優化農業結構,必須從我國國情和農情出發,合理配置資源,明確農業生産的優先序,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居民食品多樣性消費需求。

  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大農業”轉變。農業天生是“吃飯産業”,這是農業安身立命之本。隨著時代變遷和經濟發展,農業的傳統功能不斷強化,新的功能日益彰顯。優化農業結構,就要樹立現代大農業觀,充分利用農村青山綠水、農業田園風光,發展生物質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等新型業態。在強化農業傳統的經濟功能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農業就業增收、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等多重功能。

  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要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構建優勢産業區域佈局和專業生産格局;要堅持市場化導向,讓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堅持政府主導,完善頂層設計,規範有序推進;要堅持農民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要堅持創新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在創新中求變,在創新中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和戰略功能定位,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優化農業結構,事關農業現代化的興衰成敗,牽動三農事業發展全局。正是由於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和深度調整,農業這一最古老最傳統的産業,雖歷經千百年滄桑巨變和激流滌蕩,從未停息過發展和變化,並時時迸發出勃勃生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五新”要求,緊緊依靠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産力佈局優化,找到持續增長新動力,發掘比較競爭新優勢,開闢農業發展新空間。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