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鐘欣張培奇
素有“豫北糧倉”之稱的河南省滑縣,常年種植糧食270余萬畝,總産27億斤以上,已連續22年位居河南省糧食産量第一位,連續11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標兵)”。今年雖然全省遭遇持續伏旱,滑縣糧食生産卻再奪豐收。“除了得益於國家強農支農惠農的政策之外,主要在於滑縣人崇農重糧,真抓實幹。”滑縣縣長陳忠向記者道出了大旱之年再增産的根本原因。
“四力”聚合,寫出增産新數據
11月24日,如洗的碧空下,滑縣大地覆蓋著一望無際的新綠麥苗。陽虹家庭農場的當家人耿愛麗笑著對陳忠説:“今年種麥的時候墑情可好了,你看這麥苗長得多喜人!”
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産比去年都有所提高,預計糧食總産量比去年能增長10%左右。陳忠説:“我們能夠在大旱之年糧食生産再攀新高,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四個力’:政策給力、支撐有力、幹群努力、天氣助力。”
陳忠告訴記者,國家各項強農支農惠農政策精準發力,滑縣在落實過程中不走樣、不打折扣,使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2.5億元資金及時發放到了種糧農民手中,充分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支撐有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高標準糧田建設,完善農田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提高了土地綜合生産能力;另一方面是抓科技,重創新,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了糧食單産。
“在持續高溫少雨的乾旱面前,我們全縣上下齊動手,機、泵、管、帶齊上陣,幹群努力把旱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乾旱天氣的主要矛盾是降水量少,但有利的方面是帶來了良好的光照條件、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較輕,我們充分利用良好的農田水利設施,發揮全縣3.6萬眼機井和引黃補源的優勢,指導農民科學及時開展灌溉,對奪取全年豐收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陳忠説。
“雙高”創建,創造農業新常態
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的種植大戶黃國興對記者説:“以前我們種地就怕旱,可今年大旱對我沒影響,因為現在水利、電力和技術都跟得上。”
“今年夏秋,我們滑縣同河南其他地方一樣也遭遇了旱情,但為什麼對我們影響較小呢?主要原因是得益於完備的農業基礎設施。”陳忠告訴記者,2012年以來,全縣開展了高標準糧田建設工程,井、田、林、路、電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高。
完備的農業基礎設施是促進糧食穩産高産的重要保障。滑縣按照“全縣一盤棋、措施一體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則,打破鄉鎮界限,規劃了155萬畝高標準糧田,通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握指成拳,集中投放,全力開展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其中,以10萬畝白馬坡和26.5萬畝衛南坡為核心,打造了50萬畝、全省最大的集中連片高標準糧田示範區。農田設施配套更加完善,生産基礎進一步夯實,在今年抗旱保豐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農業部首批確定的全國50個整建制糧食高産創建試點縣之一,滑縣按照“高標準糧田建設到哪兒,高産創建就跟進到哪兒”的原則,將高標準糧田建設與高産創建有機結合起來。今年,全縣將15個小麥和15個玉米高産創建萬畝方全部安排在了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示範區,農機補貼、良種補貼、植保工程、沃土工程、陽光工程等科技項目同步跟進,大力推行“一集成六統一”高産創建模式,實現了良田良策相輔、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輻射帶動了全縣糧食穩定均衡增産。
“五良”一體,形成保糧新機制
陳忠告訴記者,滑縣能夠取得12年的糧食持續增産,除了國家強有力的惠農富農政策以外,還在於一套具有滑縣特色的保糧機制,就是抓“五良”。即:強基礎抓良田、扶龍頭抓良種、推科技抓良法、提素質抓良農、重舉措抓良策。
他進一步解釋,抓良田就是高標準糧田建設和高産創建。通過強化基礎建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才能夯實糧食生産基礎。而在耕地面積增加空間受限之後,要想穩定提高糧食産量,必須以持續提供優良品種作為保障,這就是抓良種。現在全縣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經達到100%。
抓良法包括打造三級科技服務團隊,創新服務手段,為糧食生産提供科技服務。滑縣有河南省首家院士專家農業企業工作站,還有15位國內知名專家組建的專家服務團,有農技、土肥、植保、農機等專家組成的高産創建技術專家組,為全縣糧食生産出謀劃策,排疑解難。現在,滑縣的航空植保也走在全國前列,還規劃建設了6個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園、18個農情遠程監測系統。
在提高農民素質方面,滑縣利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陽光工程”、“雨露計劃”、“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新時代農民。
“滑縣作為河南第一産糧大縣,縣政府始終以強有力的行政手段為糧食生産保駕護航。在縣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糧食生産。2012年,財政投入農業資金2.4億元,其中本級財政投入1100余萬元;2013年,財政投入農業資金7.8億元,其中本級財政投入達5800余萬元;截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財政投入5.4億元。”陳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