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吉林秸稈:變廢為寶須扶持

三農 吉林日報 2014年11月27日 06: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閱讀提示

  秸稈,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能源。據統計,2013年吉林省秸稈産出量約4000萬噸,可收集資源量約3600萬噸以上,玉米秸稈佔84%,而且資源密度高,分佈集中,預測到2015年和2020年,全省可收集秸稈資源量約達到3900萬噸和4400萬噸。

  如何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有哪些利用方式更便於推廣?我省的一些鄉村和企業已經在探索出路。

  秋收過後,田野裏遍地狼煙的景象年復一年地在這個時節重復,“焚燒秸稈”總是繞不開的話題。不能燒,那麼遍地的秸稈又該如何處理,儼然成了豐收後的煩惱。

  然而,在一些農村的田野裏,卻看不到秸稈焚燒後的痕跡。記者不禁要問:為什麼這裡沒有燒秸稈?沒燒的秸稈又去了哪?

  能賣錢,誰還費勁點火去燒

  “我們早上6點就下地幹活了,一直幹到晚上天黑。要趕在下雪前,把地裏的秸稈都收回去。”11月18日,榆樹市泗河鎮泗河村邊的田地裏,60多歲的農民屹守恒告訴記者,自從有了這臺秸稈打包機,一天就可以把2公頃多的秸稈打包,打包後的秸稈將送去工廠加工成顆粒。

  在一台拖拉機的帶動下,打包機首先把散落在地上的秸稈收集起來,經過切割和壓實等工序,秸稈從機器尾部“掉”出來時,已經被繩子捆紮成一個規整實成的長方體。在那一眼望不到頭的田野裏,看不到火燒之後黑褐色的斑駁,那些一方方捆紮好的秸稈,成了鄉野間的獨特風景。

  這臺秸稈打包機的主人是泗河鎮吉林村農民樊維天。今年春天,他在鎮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台秸稈打包機和一台秸稈顆粒加工機。在秸稈顆粒加工廠裏,樊維天告訴記者,加工好的秸稈顆粒主要銷售給周圍村屯的村民,用作生物質鍋爐(以秸稈顆粒為燃料的鍋爐)的燃料,這些秸稈顆粒還可以用水泡之後做牛羊飼料。這個加工廠一天能加工8噸顆粒,一年開工5個月,收入8萬多元錢不成問題。“這兩年,秸稈顆粒很好賣,供不應求。”

  據了解,一公頃地可産玉米秸稈5至10噸,每生産1噸秸稈顆粒,需要1.2噸秸稈。按照樊維天的加工廠産能計算,他一天需要消耗9.6噸秸稈,一年的消耗量為1440噸,相當於180公頃農田的秸稈量。“以加工廠為圓心,我收購3公里半徑範圍內的秸稈。”樊維天説,秋收後,他就忙著在附近村屯收割、打包秸稈。收購時和農民都是現金結算,平均一公頃地的秸稈收購價格為2000元。還有的農戶只是要求他們把地裏的秸稈清理、運走,並不要錢。

  屹守恒説:“以前秸稈沒辦法處理,我們也都燒了。現在有人給收,能賣錢,誰還費勁點火去燒啊。”他説,被火燎過的秸稈就沒人收了,所以附近越來越多的農民不燒秸稈。

  在泗河鎮金源稻草加工廠裏,稻草打包機的轟鳴聲傳到很遠,廠房裏方方整整的稻草墩摞得高高的。一輛卡車裝載著滿滿一車稻草開到了門口,年輕的廠長孫洪臣和工人們一起忙著打包稻草。“一年可以加工轉化稻草3500噸,是700多公頃的稻田的秸稈量。全鎮有水田2800公頃,1/4都在我這裡加工了。”孫洪臣説,從地裏收割回來的秸稈除塵後加工成顆粒、草粉,産品銷往內蒙古牧區,還有一部分出口。

  放入顆粒,接上電源,風機響起,火花跳躍,不到五分鐘時間,放在生物質鍋爐上的水就燒開了。在炮手村村部,村民趙德新給記者演示鍋爐的使用方法。這種鍋爐,就是秸稈顆粒最主要的“消耗者”。

  “這可比過去燒煤的灶好用太多了。”趙德新説,去年村部裏安裝了這臺鍋爐,為了給村民示範。村民們看到這種鍋爐的優點,也知道了秸稈更多的用途。他説:“很多村民已經在考慮安裝這種鍋爐,這樣,將來對秸稈顆粒的需求量就會更大,地裏的秸稈就都有了用處。”

  培育市場,為秸稈找出口

  榆樹市泗河鎮黨委書記趙百龍經常笑稱自己是一個“扛著秸稈走天下”的人,在他的口頭經常挂著兩筆賬。

  第一筆:泗河鎮目前有耕地1萬多公頃,年可産生秸稈約10萬噸。以一公頃秸稈産生效益計算,秸稈轉化顆粒經過利用後可創經濟價值3500元,扣除生産成本1000元,剩餘純利潤2500元,其中加工企業獲利潤1000元,農戶自己收入1500元。如果全鎮每年可以轉化秸稈5000公頃,將增收750萬元。

  第二筆:以農村一戶住宅建築面積100平方米取暖為例計算,一冬取暖用煤約2.5噸,每噸價格1200元,一冬費用3000元。用秸稈顆粒取暖,每天需要顆粒15公斤,一冬需要顆粒2.2噸。按市場價700元/噸計算,一冬費用1540元,再加上鍋爐電費,每戶每冬使用顆粒取暖費用不足1700元,比燃煤取暖節約1300元。

  這兩筆賬,算的都是將秸稈轉化利用、變廢為寶的效益賬。

  “焚燒秸稈屢禁不止,癥結就在找不到秸稈利用的出口。”趙百龍説,把秸稈顆粒項目作為産業化發展,為秸稈找到利用出口,既可以制止農戶在秋收時焚燒秸稈,又可以給百姓創造附加效益。他有一個規劃:在全鎮13個村,村村設立顆粒加工點,一方面引導農戶使用生物質鍋爐,一方面讓秸稈有“用武之地”。

  從2008年開始,榆樹市達遠能源公司就開始生産秸稈顆粒鍋爐,目前該公司已經在全市安裝鍋爐3000台,並在恩育鄉寶山村建設“綠色能源示範村”,還有三個“生態能源村”試點正在建設中。對於發展秸稈産業,他們公司將秸稈顆粒生産、生物質鍋爐安裝改造、戶用沼氣修建和有機肥生産相結合,摸索出一條“四位一體”生態能源建設模式。總經理溫學潤對記者説,這個模式可以達到廢棄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可以徹底改變農村傳統的用能方式。

  不僅僅是用作生物質鍋爐的燃料,我省各地還在摸索秸稈綜合利用更多的途徑。

  在長春,大成集團掌握著國際領先、國內第一的秸稈制糖技術。經過實驗,2.5噸秸稈可轉化出1噸精製秸稈糖。

  在德惠,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8%。其中,還田28萬噸,用於沼氣和壓塊燃料30萬噸,製成氨化青貯飼料26噸,發電30萬噸,造紙70萬噸。

  ……

  “我們每年要收購周邊100公里範圍內村屯的5000多公頃、12萬噸的全株玉米用來發酵做飼料。”在鎮賚縣黑魚泡鎮報馬吐村的瑞信達原生態牧業有限公司的奶牛基地,廠長助理郭振鵬介紹,公司收購一公頃全株玉米要比正常的玉米收購價格多出3000多元,按照5000公頃的收購面積,這部分的投入就是1500萬元。“這些秸稈如果我們不收,農民也只能燒了。所以我們回收秸稈在能源循環利用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為農民增收。”郭振鵬説。

  11月20日,吉林市東福米業種植基地的稻田裏,兩台秸稈打捆機正在作業。公司副總經理楊靖告訴記者,公司裏建了一座秸稈顆粒加工廠,2500多公頃稻田地的秸稈都會被加工利用。1/3用作牲畜飼料,其餘的用於鍋爐燃料,為整個園區供暖。顆粒燒過的灰是優質鉀肥,再全部還田。

  “秸稈綜合利用,不僅是禁燒需要,也更是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的要求。”楊靖説。

  根治處理難題,須政策扶持引導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我省各地對於秸稈綜合利用的水平程度還參差不齊,對秸稈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對此,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調研員佟繼良作出了分析。

  “這其中,有成本問題,更重要的是缺少政策扶持。”佟繼良説。

  “以一個日加工量8噸秸稈顆粒的加工點為例,它的收儲半徑如果超出5公里,運輸成本就要高出收益。”他説,目前我省還缺乏完整的專業化原料收集、運輸、儲存及供應體系。由於沒有形成成熟的市場化收儲模式,秸稈加工企業的收儲運成本高、效率低,直接導致這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

  政策方面,佟繼良説:“單單一個‘禁’字,難以徹底根治秸稈處理難題。這需要堵疏結合,政策扶持引導綜合利用。”首先,國家對使用清潔能源的行為沒有經濟補償,特別是國家對使用生物質燃料沒有補貼,使清潔能源在與石化燃料競爭中艱難前行。我省還沒有明確將秸稈顆粒燃料列入清潔能源範圍,影響辦理環保手續,享受不到有關補貼。對於生産加工企業而言,則缺乏稅收和電價優惠政策的支持。在採訪中,秸稈顆粒加工企業都表示,高昂的電費是加工過程中最大的成本。此外,收購秸稈沒有進項稅發票,不能抵扣進項稅,也增加企業稅負。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佟繼良有著深刻的思考。類似秸稈顆粒燃料這樣的清潔能源能否被廣泛利用,關鍵在於相關的爐具是否被推廣普及。

  佟繼良提出的建議是:鼓勵農民和城鎮居民使用生物質鍋爐,比照節能家電補貼模式,對購買達標的爐具的消費者給予補助;對現有燃煤小鍋爐改造為生物質鍋爐的給予補貼。“發放補貼給實際使用者,也有利於核實補貼發放的真實情況。”

  此外,也要鼓勵成型加工企業發展,對達到一定規模的項目給予補貼;對超標排放的中小燃煤鍋爐收取排污費,用於補貼生物質鍋爐;建議在煤改氣鍋爐進程中將生物質鍋爐納入清潔能源範圍。

  在政策引導下,可以形成産業鏈條,進而做好綜合利用大文章。佟繼良説:“使用秸稈顆粒燃料,其實是改變了秸稈的焚燒方式,卻可以破解秸稈這個‘豐收後的煩惱’。”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