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緊鄰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大風堡景區有一個尚未開發的自然景點——缺門山。缺門山位於重慶市革命老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相傳,很早以前,缺門山叫守財山且並無缺口,因附近蠻王廟裏住著身高無比、力量巨大的蠻王,他每晚睡覺前就騎在山頂上,左腳放在鹽井河、右腳放在金溪河裏洗腳,久而久之就有了高數十丈、寬百餘丈的“缺門”。“羊主任”另辟蹊徑引領村民靠山吃山的話題,就從這裡説起。
“以前,生活這裡的祖輩們總沒過上好日子,他們就怪罪蠻王把‘守財山’給整成了個‘缺門’。現在,我們這裡的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安逸,那全靠‘羊主任’給我們填補了增收致富的‘缺門’呢!”初冬的一個週末,中益鄉華溪村金溪組馬大爺説起越過越舒坦的日子,喜不自禁。
缺門補缺不“缺門”
馬大爺説的“羊村長”並不姓“羊”,而是該鄉華溪村土生土長的土家漢子譚弟文。
1982年初中畢業後,譚弟文回到老家和父母一道開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儘管累死累活一年忙到頭,除能夠基本解決溫飽外,基本沒有啥結余。”譚弟文説,金溪組是典型的山區地貌,兩山夾一溝,漫山荊棘,日照短、氣溫低,當地老百姓只能靠種植玉米和少量稻穀填飽肚皮,日常開銷除養幾隻母雞賣雞蛋變錢外,就是農閒進山採拾藥材、野果背出山外賣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祖輩們都説缺門破財,如果把缺門堵住不就成了?”一日上山採拾藥材,譚弟文不經意來到缺門山,坐在石盤上望著碩大的缺門陷入了沉思——“缺門,缺門,缺少門路……”
“遠處傳來咩咩的山羊叫聲,讓我如夢初醒。”譚弟文雙手擊掌站了起來,思考著“補缺”的方法。
次年春節後,譚弟文東拼西湊搞了幾十塊錢,從沙子鎮上買回幾隻小羊羔在山上放養。
在譚弟文的帶領下,當地老百姓慢慢效倣,還時不時找譚弟文探討養殖山羊的門道。人不出眾貌不驚人的他,成了當地老百姓心中的“致富導師”。
2002年,村組換屆選舉時,譚弟文因為年輕、腦袋靈活,華溪村村民們一致推選他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
“養殖山羊算是靠山吃山補救‘缺門’的一種方法,但僅靠單一的項目還有局限。”走馬上任的譚弟文,在進一步引導金溪組老百姓規模養羊的同時,又在養蜂業上開始做文章。
養蜂在金溪組有著相對悠久的歷史,並不新鮮。然而,多少年來,當地老百姓僅僅是養一兩桶蜜蜂取蜜自己食用,根本沒有想到養蜂賺錢,更沒有想到把它當成一個增收致富的項目來思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生態食品越來越受歡迎,‘土蜂糖’更是首選。”譚弟文説,2006年開始,他又在蜂業上做文章,以傳統養蜂為突破口,引導老百姓逐漸擴大養蜂規模,啟動了“甜蜜”工程。
金溪攜金瀉“金溪”
“打鐵先要自身硬。”在譚弟文的示範引導下,規模山羊、成批養蜂填補了金溪組一直沒有産業支撐的“缺門”,貧窮落後的山旮旯慢慢“熱”了起來。
譚文祥是該組老實巴交的土家農民,以前靠著一身好勞力耕耘土地,日子還勉強過得去。2007年不幸患病,花去醫藥費4萬多元,對於一個只能維繫基本生活的農民家庭,確實是一個天文數字,譚文祥黯然淚下。“在我萬般無奈的時候,譚主任鼓勵並指導我多養蜜蜂,讓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掙錢的門道。”有了致富門徑,譚文祥轉憂為喜,破涕為笑。
“到目前,我已有57桶蜜蜂,加上現在的圓桶蜂蜜格外走俏,一年收入五、六萬元很輕鬆。”譚文祥説,長輩們以前都説缺門斷了我們金溪人的財路,譚主任的大膽補缺,讓我們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很多年來,該組土家婦女蒲志英一直在東莞塘廈一家製鞋廠打工,不僅有固定的收入,還免去了日曬雨露之苦。然而,獲悉老家的鄉親們養羊養蜂熱火朝天,毅然辭工回家,一邊照顧年邁體弱的老人,一邊“追蜂趕羊”,兩年時間成了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和敬老楷模。
在中益鄉政府、華溪村“兩委”一班人的支持和譚弟文的帶動指引下,金溪組老百姓的心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在靠山吃山的致富道路上你追我趕,各顯神通,奔流不息的金溪猶如攜帶著金銀財寶傾瀉成蜿蜒“金溪”。
獨木難支,合木成林,團結就是力量。“目前,不足70戶的金溪組,已養殖山羊1700多只、蜜蜂830余桶,肉牛100余頭,家家戶戶都不再‘缺門’!”該村黨支部負責人説,眼下,該村正以金溪為樣板,正在為“讓華溪村村民住進一棟棟嶄新的樓房、喝上一口口甘甜的自來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