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吉林長春:農業大市深挖秸稈“富礦”

三農 吉林日報 2014年11月26日 09: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過去,玉米秸稈除了供農民生火做飯、飼喂牲畜外,只能被當成垃圾扔掉或就地焚燒,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近年來,長春市通過實施定向招商,引進秸稈造紙廠、生物質發電廠,引導和鼓勵農業經營主體綜合利用玉米秸稈,挖出了一個取之不盡的“富礦”。

  農民增收新渠道

  初冬時節,在榆樹市恩育鄉恩育村一座佔地50平方米的彩鋼房內,3名工人正分工協作,將一捆捆玉米秸稈加工成一袋袋固化顆粒。“這個項目太好了,不爭人、不爭地,還不佔用農時。收完秋兒,在村裏找兩個人就可以開工了!”説起自家的秸稈固化顆粒項目,農民李洪玲高興地告訴記者,用玉米秸稈生産固化顆粒供村民生火做飯、燒炕取暖,不僅讓農村用上了清潔能源,還讓她在家門口乾起了自己的事業。

  “現在,我們村不少人家用環保節能燃燒爐做飯、取暖。”李洪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花1500元收購一公頃地的玉米秸稈,可生産5噸固化顆粒。一噸固化顆粒的成本不超過500元,以800元的價格賣給村民,可凈賺300元,一年生産500噸就能賺15萬元。

  企業發展新項目

  連日來,德惠市米沙子鎮梁家村的玉米秸稈經紀人徐志有忙得不亦樂乎,指揮著兩台秸稈打捆機轉戰于不同的地塊。徐志有告訴記者,他從3年前開始回收玉米秸稈,每年都能收1萬多噸。“一坰地能出7噸左右秸稈,經過壓縮打捆後,每噸能賣250元到300元,刨去人工和機械的成本,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收這麼多秸稈賣給誰啊?”“賣給‘國能’,他們用這東西發電。走,我帶你去看看!”跟隨徐志有的秸稈運輸車,記者來到位於德惠經濟開發區的國能德惠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只見院內堆放著一座座小山似的玉米秸稈、水稻殼、花生殼。幾輛大型鏟車正將這些原料鏟進傳送帶,“喂”到電站鍋爐口中。

  “電廠日燃燒秸稈、谷殼等燃料800噸,發電量70萬千瓦時。”國能德惠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説,該公司2009年5月落戶德惠,2013年3月正式並網發電,年發電2億千瓦時,消化秸稈20余萬噸,相當於10萬噸標準煤,減少大量廢氣排放,每年讓周邊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

  無獨有偶,落戶德惠經濟開發區的“泉林紙業”,同樣也是以玉米秸稈為“食”。大型集團化企業——吉林泉德公司以漿紙業為核心,其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成達産後,年可處理玉米秸稈200萬噸,年産秸稈漿60萬噸、紙70萬噸、食品醫療包裝盒40億隻。

  農業轉型新方向

  近年來,長春市積極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玉米保護性耕作,直接對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減少秸稈焚燒的同時,也增加了土地“後勁”。同時,引進一些玉米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幫助農民“變廢為寶”、增加收入。

  “我市秸稈産量每年都在1300萬噸以上。”長春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春市于2011年啟動了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項目,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進行推動,秸稈還田量約為130萬噸。全市現有秸稈發電項目2個,年可利用秸稈40-50萬噸。另外,目前我市秸稈顆粒加工已粗具規模。吉林省崯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秸稈生産固體生物質燃料,年可消化秸稈16萬噸;達遠能源公司在恩育鄉建設秸稈顆粒燃料加工廠7家,年可消化秸稈5萬噸;農安縣引進的吉林固得為科技有限公司,年産5萬噸秸稈成型燃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秸稈作為工業原料,潛力巨大。長春大成新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年加工5萬噸秸稈糖項目計劃12月份正式投産,年可利用秸稈10余萬噸;吉林省凱禹廢棄資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利用秸稈生産納米二氧化硅、活性炭等産品,年可利用秸稈20萬噸……如果上述項目全部投入運行,年可消化秸稈560萬噸左右。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