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昌平蘋果,1800萬公斤!這是今年蘋果下樹時昌平給出的官方數據。在集團訂單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果農如何應對?銷售情況如何?銷售渠道的變化給當地政府和百姓帶來哪些啟示?記者帶著上述疑問進行深入探訪——
收官盤點
散客採摘成主渠道
昨天,昌平區南邵鎮果農王秀英,已著手給自家蘋果樹施冬肥,3畝果園裏,只有幾株蘋果樹上還零星挂著幾顆蘋果。王秀英告訴記者,她是營坊昆利果品合作社的社員,合作社幫社員聯絡採摘客源,她今年省事兒多了。
走進該合作社的包裝間,工作人員正忙著將蘋果裝箱,屋內擺放著七八摞盛滿蘋果的筐。“這是最後一批了,今年賣得還不錯。”合作社負責銷售的李桂芝説,目前,該合作社的蘋果已經售出八成。
和往年蘋果銷售相比,該合作社的蘋果售價和銷售進程並沒有太大變化,採摘價每公斤在20元至30元之間,禮品盒每盒100元至160元。不同的是,今年的採摘銷售量大了很多。李桂芝説,合作社對社員種植蘋果實行統一管理,果品品質好、口碑好,前來採摘的散客很多。合作社還與大潮、亞泰等旅行社合作,經營採摘旅遊接待項目。每家簽約旅行社在今年的蘋果採摘季為合作社帶來約700余名拼團散客。
昌平區園林綠化局果樹科科長劉旭東説,昌平區今年生産的1800萬公斤蘋果,80%以上都已售出,目前進入銷售收官階段。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銷售渠道的變化,今年超過7成的蘋果是通過遊客採摘的方式售出的。據對比測算,往年昌平蘋果的採摘比例僅為30%,70%是集團客戶訂單。今年,在集團訂單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該區蘋果依然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內賣出八成多,除加大銷售宣傳力度外,還因為該區多年經營蘋果品牌,市民對昌平蘋果的認可度高,也是暢銷的主要原因。今年,適應銷售市場的變化,昌平區開通了蘋果網上銷售,並舉辦多種活動,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到昌平採摘蘋果。
部分果農 高預期致果品滯銷
昌平蘋果採摘市場儘管紅火,但仍存在銷售不均現象,部分專業合作社和果農因為存在以往對集團訂單客戶的依賴心理,出現了果品滯銷現象。
連日來,北京蟒山紅果品合作社負責銷售的張學亮心裏總是有股焦慮感:“庫房裏仍存放著好幾千箱蘋果,我心裏幹著急也沒法子。”該合作社的蘋果原本大多通過集團大採購的方式銷售,往年這時候,合作社的蘋果已經基本售罄。今年,集團大採購的訂單沒了,因為對採摘市場缺乏認識和宣傳策略不到位,再加上果農對蘋果價格的高期望值,導致蘋果滯銷。
“其實,不是真賣不出去,果農都扛著價,不肯降價出售。”張學亮無奈地説,以前紛至沓來的大訂單將果農的心理價位“養”高了,果農大多認死了每箱110元的價格;而採摘遊客或個人客戶往往習慣於砍價,果農寧可不賣,也不肯降價。一些遊客在砍價未果後,會放棄購買或減少購買量,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客戶流失。
“有的果農認為蘋果耐儲存,寄希望於元旦、春節市場能賣個好價錢,可現在大訂單驟降對於所有果品都是一樣的,‘兩節’時其他果品也上市了,蘋果價格會有怎樣的變化,真的不好説。”讓張學亮最發愁的是,合作社雖然有座保鮮庫,能將蘋果盡可能長時間地保鮮儲藏,但如果果農堅持不肯降價,等草莓大批量上市後,難免會影響到剩餘蘋果的銷售。保鮮庫內最多可儲存500箱蘋果,如果果農繼續“持果待漲”,恐怕會事與願違。
持續增收 賣果適應市場變化
昌平區果品種植大戶張士芳,最近常聽周邊一些種植戶抱怨,蘋果不如往年好賣。以前,果農特別是名聲在外的幾個蘋果主産鄉鎮的果農,只要在家坐等,就有大訂單送上門。而今,果農需要自己“緊吆喝”,吸引散客前來採摘。她認為,比起種植技術的提高,適應市場變化和豐富營銷手段是果農更需補上的課。將蘋果賣出去,把錢裝進口袋裏,才是硬道理。
“今年蘋果不算太難賣,還有産量減少的原因。”南口鎮太平莊村果農老郭直言不諱,受今年天氣影響,蘋果産量有所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訂單大幅減少帶來的市場萎縮的緊迫感。他覺得,種出好蘋果,並非蘋果好賣的主要因素,“賣”才是關鍵。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燕繼榮指出,轉變作風、剎住公款消費之風,最終將改變消費方式;與消費相關的行業,也將隨之進行轉型。應對市場變化,果品主産區縣的政府相關部門應引導果農及時轉變思維方式,嘗試多種銷售方式,推進果品銷售市場轉型。除了採摘渠道,還應借助新媒體,搭建有效的網絡銷售平臺,培養果農及合作社的網絡銷售意識,提升其網絡銷售能力。
燕繼榮説,往年集團訂單佔主流,今年散客採摘成了銷售主渠道,不同的消費觀念變化,會倒逼果品種植者和經營者圍著市場轉。散戶採摘也並非果品銷售的“救命稻草”,相關管理者在加大技術服務的同時,應為生産者和經營者上好“市場課”,將果品銷售與商業貿易、鄉村旅遊産業等緊密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建立完整而又生命力旺盛的銷售産業鏈,並不斷開闢和嘗試果品銷售新渠道,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才能實現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