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大興區家庭農場:把農民留在田裏

三農 北京日報 2014年11月24日 08:5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望著大棚裏豐收的辣椒,48歲的大興區農民王克全挺知足:“別看務農,我和媳婦的收入,可不比‘白領’少,每年15萬元,”他指著眼前的一排大棚,“農民不離地,不用擠地鐵公交去城裏打工,這就是我的‘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如今在大興區正悄然顯現,越來越多的莊稼把式正在“升級”成為家庭農場的經營者,他們不離土地,通過農業生産模式的升級提高自己的收入,為市民菜籃子提供更豐富的産品。更為關鍵的是,家庭農場把農民留在田裏,既解決了“無人種地”的困局,又解決了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務工為城市帶來的壓力,為破解“城鄉差距”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土裏刨食年掙15萬

  王克全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家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北頓垡村。

  説起家庭農場,平時喜歡看新聞的他對記者説:“去年看新聞裏説,中央出臺的文件提起了‘家庭農場’,我覺得這對我們農民來説,是一種新的經營模式。”

  記者了解到,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

  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産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可以説,家庭農場基本呈現三個特點:一,以“家庭”為生産經營單位。在生産作業、要素投入、産品銷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環節,都以家庭為基本單位;二,以“農”為主業;三,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

  王克全一家,除去正在上學的兩個兒子,他和妻子王振平兩個人經營自家的農場,“每天在棚裏的工作時間也就8個小時。”他告訴記者,“兒子也打算畢業後幫著我幹。”

  農業生産,是王克全一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他們的收益,並不比“白領”差。

  “你看我這些大棚,一年四季産菜,主要是辣椒、白蘿蔔、菜花、西紅柿,每種菜每年都能收個兩三茬。”他説。

  雖已入冬,但王克全的大棚裏還是生機盎然。“現在辣椒熟了,這幾天正忙著收,價格也還行,每斤能有1元多,今年西紅柿不錯,種了3茬,一畝能有6千元。”

  如果按照每月的平均收入,甭看王克全兩口子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比起上班族、年輕白領,也並不遜色,“我倆每個月差不多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吧。”

  農民不離地,家庭農場為農民增收找到新路。

  種地是咱最體面職業

  相比于傳統的農業生産,相比于合作社經濟,以家庭為經營主體的家庭農場的優勢在哪?

  相關農業專家告訴記者,家庭農場的出現,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轉變,可以克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弊端,商品化、産業化程度高。同時,家庭農場更注重農産品質量安全,更易於政府監管。

  在“打工潮”衝擊農村的當下,在務農漸漸成為農民副業的今天,家庭農場不僅解決了“無人種地”的問題,也找到了促進增收的方式。

  相比于傳統農民,家庭農場的經營者,具備更多、更專業的種養技能,接受過更多、更正規的培訓,他們有著更加市場化的眼光,也有更多的經營理念創新。

  王克全自17歲起便開始跟著父輩種地,雖然學歷不高,但在農業生産方面,堪稱行家裏手。

  荷蘭、德國……他曾經多次到多個農業先進國家學習種植技術,“市、區都組織過我們出國學習,出去看看就是不一樣,不僅學知識,也開眼界,咱農民不能光看著一畝三分地。”他説,技術是農業發展的保障,讓農業生産不再“看天吃飯”,種地也成了體面職業。

  王克全的家庭農場,最大的特點是品種多,“辣椒、菜花、番茄這些菜,每種我都試種了幾個不同品種,比如番茄,就有12個新品種。選擇産量高、品質高、市場表現好的品種進行大規模種植。”他説,幾年來,他家試種過的品種達數十個。由於質量好,他的蔬菜從不愁賣,批發商和他有長期合作。

  同時,他的家庭農場還拓寬了經營方式。如今,他不僅僅靠賣菜掙錢,也承接一些科研業務,一些院所與他合作試種新品種,院所提供種苗和經費,他負責種植並記錄各種數據,産品收入則歸他。此外,他也經營採摘項目,“一半收購、一半採摘,我這裡質量好,回頭客多。”

  而在王克全眼裏,家庭農場的“好處”則在一些更加明顯的地方,“你看我們村也有很多人上班打工,但是來回路上每天要花多長時間?再説每多一個人進城,就給城市增加一份擁堵,我呢?從家到大棚,十來分鐘,每天工作也就8小時,收入也不差,不給城市添堵。”

  不離田地的産業化,家庭農場推廣了新技術新品種、提高了農産品質量、豐富了農業市場,更有效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務農效益,與基本農戶、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一起,構成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體系。

  經營農場還得靠知識

  大興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該區經過初步調查,有29戶類似于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農戶,包括養殖業5家,種植業24家,其中蔬菜種植16家,水果種植8家,從事農業生産最短4年、最長27年,絕大部分務農時間在10年左右。

  記者走訪其中一些家庭農場,一些經營者提出目前遇到的困難主要有經營土地面積不足,希望有更多的地和大棚來經營;種植技術還有待提高,與農業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品種更新與市場的銜接還有待加強,農民對於市場的把握還沒有完全成熟等。

  記者了解到,由於“家庭農場”的概念提出不久,對於它的各項政策還不完善,包括如何界定“家庭農場”,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家庭農場未來如何發展,還要摸著石頭過河。

  相關農業專家表示,發展家庭農場,首先要促進土地的有序流轉,“讓家庭農場的經營者有足夠的空間來發展産業。”同時要完善各種配套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還有人才問題,家庭農場人才匱乏,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較高經營管理水平,但目前的家庭農場,絕大多數是由傳統的承包農戶發展而來,文化水平、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還需提高,知識才是農民成為家庭農場經營者的關鍵。”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