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崇明縣堡鎮,王雪梅和她的合作社小有名氣。從2009年帶領周邊40多戶鄉親創業至今,王雪梅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經營合作社,展現出新時期農村婦女自立自強、勇於拼搏的創業風采。務農還能收穫精彩人生嗎?王雪梅的創業經歷告訴你:“認準目標踏實幹,地裏也能長黃金!”
“這裡是架豆,看起來跟豇豆很像,但肉更厚、口感更嫩;這裡是本地芹菜,別看它‘身材’苗條,但藥用價值高,上海市民非常喜愛;這裡是小黃瓜,那裏是雞毛菜,都是當季的時令蔬菜……”崇明縣堡鎮桃源村上海宜加糧食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王雪梅在一個個大棚前,講解起自家蔬菜的種類和功用。一個個專業用詞從她口中“蹦”出,聽起來頗感新鮮。
桃源村的近百個蔬菜大棚,只是上海宜加糧食專業合作社的基地之一。
農村創業門檻低,但起步大多遇到阻力
今年40齣頭的王雪梅是桃源村本地人,高中畢業後,她賣過服裝、銷售過化粧品、經營過綠化工程。回想起來,這些工作並不差,光景好的時候也能小賺一筆,但她感覺似乎已經看到了頭。“繼續幹下去,能為兒子在市區買套房子,已經是了不得的事。”王雪梅説。
“崇明是生態島,發展農業前景很好。”經常聽聞身邊的朋友這樣説,王雪梅有點心動。心動不如行動。2009年,王雪梅和丈夫唐東生商量後,決定“換一種活法”:他們揣著所有的積蓄,回到家鄉堡鎮桃源村,聯合周邊農戶,組建成立了上海宜加糧食專業合作社。
王雪梅説,在農村創業,門檻雖然很低,但起步遇到的阻力卻非常大。“起初大家還以為我們是回鄉探親呢。”當看到她真的決心紮根地裏,遭到了眾人的反對。一親戚語重心長地對她説:“雪梅啊,我幹了一輩子農活,從來沒有見過能從地裏刨出金子來!”
王雪梅自然沒盼著馬上“刨出金子”,只是想回到農村來追逐自己的創業夢。“我本來就是農村出來的,再説崇明近幾年農業發展勢頭很好,為什麼不試一下呢?”王雪梅説,當初自己的想法很“簡單”——通過努力,選一個合適的産業,讓周邊百姓儘快富起來。
想出新點子不難,經得起市場考驗不易
創業的路子,卻遠比想象中難。
雖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怎樣經營、往什麼方向發展,王雪梅沒少走彎路。
最初想到的是種植優質稻米,但合作社的地太分散,也沒有大型農機,不適合大規模種植,不得不放棄。然後想到發展大棚蔬菜,但剛起步手頭資金有限,而且沒有固定客戶,管理也跟不上,用工成本也高,想要有多大的效益,基本不可能。
王雪梅最終想到了立體生態種養——崇明生態環境好,崇明清水蟹口碑越來越好,有機米也受歡迎,何不搞稻田養蟹?她經過仔細研究認為,現在的人們很注重健康,崇明清水蟹和蟹田稻又都是綠色食品,對保健、提高人體免疫力有效,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説幹就幹。2009年,王雪梅先後到外地和兄弟鄉鎮學習立體生態種養殖及河蟹養殖技術。剛開始,困難重重,一點經驗也沒有,她就向老師傅虛心請教,一點一滴積累。幾個月過去,王雪梅終於掌握了相關技術,並在桃源村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立體種養植基地。
那段時間,王雪梅天天“泡”在農田蟹塘裏,時時觀察蟹苗的生長,一日睡不上幾個小時覺。她漸漸地瘦了,不過最後清水蟹都賣出了好價錢,蟹田稻也一茬一茬地收穫了。“想出新點子不難,但經得起市場考驗不容易。不了解市場,再好的點子都是白搭。”王雪梅説。
“隱形門檻”不低,圓夢還需外界助力
立體生態種養成功了,但王雪梅進行了“冷”思考:要提高經濟效益,必須在調整結構上找落腳點。“多條腿走路,才能讓合作社走得更遠!”有了基礎,當初難以完成的目標也得以實現。2013年,王雪梅在村裏承包下200畝土地,建設設施大棚,種植綠色蔬菜。
合作社發展駛入正確航向,並非就沒有困難,比如銷售。
有一次,王雪梅大老遠把一車生菜運到市區批發市場,但眼前的一切卻讓她頓時傻了眼。由於當年的生菜産量特別高,使得所有菜農不得不降低菜價銷售。一天下來,銷售情況大大低於預期,而堆積在卡車中的生菜由於積熱出現腐壞。這一趟,王雪梅虧了好幾萬元。
那次市場判斷失誤,讓王雪梅下定決心要化被動為主動,搶佔市場先機。她不僅向縣農業部門積極爭取,使合作社成為首批與上海市“菜籃子”工程簽約的綠葉菜供應基地,還著手為合作社添置一輛冷櫃車,並與做市場營銷的侄女聯絡,在網上團購銷售蔬菜。
王雪梅認為,農村創業雖然看起來門檻不高,但要獲得成功,許多“隱形門檻”並不低,後續資金投入、技術、信息、市場、風險防範等因素都是必須邁過去的坎。
“要跨過這些‘隱形門檻’,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有更大的支持力度。”王雪梅説。
今年以來,崇明“家庭農場”發展迅猛。對此,王雪梅也沒落下,已取得蔬菜、水稻兩張“家庭農場”證書。她説,農業發展空間大,基礎設施條件越來越好,從事農業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越幹越有味,已經認定這一行了,誰説土地裏就不能長出金子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