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湖北麻城:小紅薯種成大産業

三農 湖北農業信息網 2014年11月17日 09:5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甘薯亦稱紅薯,俗稱“紅苕”。在農業大市麻城,種植歷史悠久,分佈地域廣泛,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一度成為麻城人的主食之一,有“紅薯半年糧”之説。常年種植面積5萬餘畝,年産紅薯約8萬噸。“紫薯居然還可以變成糖。”很多來麻城看杜鵑的遊客對這種特色小吃感到驚奇。

  紅薯是地地道道的綠色美食,不僅沒有農藥殘留,還具有高營養價值,是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近年來,麻城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更新紅薯品種,擴大紅薯基地規模,培育壯大紅薯加工企業,主攻加工流通瓶頸,變産品優勢為經濟優勢,變潛力優勢為競爭優勢,形成了農企攜手共同開發紅薯産業的濃厚氛圍,發展勢頭強勁,效果良好。

  麻城,是湖北紅薯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紅薯的華麗轉身。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把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安全躍至第一位置。紅薯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麻城紅薯種植面積一度達到20萬畝左右。但隨著水稻等糧食作物單産提高,其他經濟作物的産業化發展,紅薯種植相對效益低下,自90年代後,面積銳減到3萬多畝。進入20世紀後,紅薯因其豐富的營養,超強的保健功能,産業發展開始復蘇,但因受“小作物”的限制,加工、種植發展滯緩。

  目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紅薯産業發展。2013年,省現代農業專項(紅薯産業發展)項目正式開始實施,麻城有幸在眾多的競爭者中成為受惠者之一。為了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借東風促進這一傳統産業提檔升級,更進一步細化了支持措施,如提供貼息貸款300萬,用於支持紅薯龍頭企業的發展等等。

  省委主要領導批示指出“我省紅薯産業的發展應以培植大型農産品加工企業、知名品牌倒逼推動品種改良、規模種植、深化加工的機制和路子促進發展”。

  麻城的紅薯種植也正是在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實現了恢復性發展,一躍上升至6萬畝,總産9.6萬餘噸。如果仍按5斤紅薯折合1斤原糧,紅薯對秋糧的貢獻率越來越大,不僅促進了糧食安全,而且豐富了百姓的食譜。

  麻城紅薯的七十二變。

  “肉糕”和“魚面”是麻城的招牌菜,紅薯粉絲是麻城的家常菜。這幾道菜都離不開紅薯。麻城的紅薯,澱粉含量適中,纖維素和糖份含量高,以品質優良而享譽湖北。它不僅可以直接加工成果脯、薯片、糖果等,還可以通過薯粉,變成薯粉絲,肉糕、魚面,麵條。

  千變萬化,在企業家的眼裏,紅薯仿佛是一個可以七十二變的寶貝疙瘩。

  麻城市杜鵑花食品有限公司經理周瑞波最先看到這個商機。早在2011年,他就在有著“小漢口”之稱的宋埠鎮五周村建立了工業園區,短短一年時間,正式建成投産,依託武漢輕工大學的工藝和技術生産加工紅薯澱粉、粉絲、魚面、紫薯魚面、紫薯糖果。今年,公司借“省現代農業專項(紅薯産業發展)”項目的東風,在張家畈鎮建立了分廠,不僅擴大了生産紅薯澱粉原料和精製粉絲生産量,而且還利用項目資金大膽進行技術改造,改進和完善了紫薯魚面標準化工藝生産線,每天生産量達到15噸。現在,每年可消化鮮薯6萬餘噸,到年底,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147億元,單位凈利潤630萬元。周瑞波還有更美好的願景。他説:“再過三四年,這樣的生産線我還可以增加2條,到那時,一年可以生産紫薯魚面3000噸,薯粉和粉絲1萬噸,消化鮮薯13.5萬噸。”現在,公司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産品已行銷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全國22個大中型城市,紫薯糖果供不應求。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麻城夫子河的肖莉食品有限公司緊隨其後,新建現代工藝化魚面生産線2條,年産魚面2000噸以上。8月27日,通過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標識的麻城“夫子河魚面”,作為全國首批14個特色農特産品,登上淘寶特色中國挑食首頁,當天就銷售“夫子河魚面”422.5公斤,實現銷售額2.3萬元,經銷商的網店瀏覽量達1.5萬次。

  薯農發薯財。

  金秋,正是收穫紅薯的黃金季節。麻城市宋埠鎮五周村種植大戶周凡在田間忙並高興著,他樂滋滋地説:“今年風調雨順,薯也長得喜人,有的一個薯就有6斤多。我今年種了260畝紅薯,平均畝産3000多公斤,預計收入22.4萬多元。”

  在麻城,象周凡這樣發薯財的人還有很多。“興東種植專業合作社”、“欣鑫種植專業合作社”、“春筍紅薯專業合作社”……一個個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業大戶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

  夫子河鎮李勝村流轉200畝,鐵門崗鄉潘寨村流轉500畝,白果鎮、張家畈鎮、閻家河鎮、中館驛鎮、宋埠鎮……更多的鄉鎮加入了進來,僅種植紅薯一項,促進麻城流轉土地2萬餘畝。正是走對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路子,有鄂薯6號和鄂薯11號種薯繁育基地作後盾,有了“訂單”這顆定心丸,農戶才沒有後顧之憂,擺脫了麻城薯賤賣、滯銷,甚至淪為豬食的命運。薯農還有自己的小算盤。薯尖是城裏人最喜愛的農家菜,薯粉可以出售,薯渣可以成為豬和牛的飼料,細算下來,這些也都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種植紅薯,人工投入較少,而且不怕乾旱,雖然是個‘懶莊稼’,但效益可觀,農民畝平純收將達到1500元以上。”麻城市農業局局長項行政信心滿滿地説:“薯農的種植經濟越來越好,種薯和發薯財的人會越來越多。不僅如此,發展紅薯,還帶動了水産等其它相關産業的發展。”

  高新技術帶來高産量。要想高産,離不開科技這兩個字。種好一半薯。麻城從省農科院引進鄂薯6號、鄂薯11號等新品種,在栽培技術上研究示範各種高産栽培技術,如對種薯苗進行浸種,機械化種植等。

  麻城為了穩步推進紅薯産業發展,搭起了紅薯種植技術專班,在品種和栽培技術方面,一方面依託湖北省農科院,如請省農科院楊新筍研究員進行培訓,一方面培養自己的“土專家”,實行統一種薯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種薯,應用深耕起畦,適時種植和合理密植技術,增施基肥,合理追肥,及時除草、中耕培土和綜合防治病蟲鼠害等一套綜合技術,為麻城薯的生産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種出好薯不是目的,新的産品要能走向世界。在新産品研發與加工技術方面,龍頭企業與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院、武漢輕工學院“聯姻”,進一步奠定新産品新工藝開發的基礎。傳統的産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會飛的更遠。

  對於紅薯,麻城人還有著更多更美的夢想。將薯吃幹炸凈,將産品推向世界,將“苕”打造成麻城品牌等系列規劃,將隨系列新産品新工藝獲得國家專利,而變為現實。我們相信,在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科技作支撐下,麻城紅薯産業的“蛋糕”將越做越大。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