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浙江嘉興海寧市一畝池塘增收5000元

三農 海寧日報 2014年11月06日 08:5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正是秋收時節,在周王廟鎮浙江盛旭水産養殖有限公司的池塘裏,公司負責人蘇曉逸正和工人們下網撈蝦,一派繁忙的景象。片片池塘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池塘裏只露出半截身子的蘆葦稻一片金黃,路旁綠油油的蔬菜長勢良好,這一切無不顯示著池塘良好的生態環境。

  眼前的池塘就是蘇曉逸稱為“養魚不換水,種稻不施肥”的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試驗點。今年初,30歲的蘇曉逸開始探索這一水産養殖新技術,不僅能節約成本、增加經濟效益,還具有凈化水質、減少養殖污染的生態效益。

  “這裡的池塘面積約250畝,採用魚蝦稻共生養殖新技術後畝産比之前提升了20%,畝産值由之前的1.8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3萬元。”看著自己的新技術取得初步成功,蘇曉逸的臉上滿是笑容。

  魚蝦稻和諧共生 畝産提升20%

  “我大學是在澳大利亞讀的,學的是金融專業,2009年畢業後就回到海寧。因為我的父親做水産養殖已經30年,所以就回來與他一起把産業做大。”蘇曉逸説。

  2011年,蘇曉逸創辦了盛旭水産養殖有限公司,公司創辦後,創新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先是在池塘裏進行魚蝦共養,取得成功後又在今年初,試驗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在池塘中養魚養蝦的同時種植蘆葦稻,並利用微生物和水生動物生態修復手段,將原本單一的池塘生態系統轉變為“種養結合”的複合型生態系統,最終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稻不施肥而茁壯成長”的效果。

  蘇曉逸説,在池塘裏種蘆葦稻的技術,是他2013年到浙江大學培訓時學到的,蘆葦稻的種子也是浙江大學吳殿星教授免費提供的,今年是第一次種植。

  傳統的水産養殖要定期給池塘換水,而蘇曉逸的池塘幾乎不用換水。池塘裏,魚蝦等水生動物的排泄物為蘆葦稻提供生長養分,蘆葦稻的生長又能改善水質,為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除此之外,蘇曉逸還定期往池塘裏撒乳酸菌,“半個月撒一次,一畝池塘撒兩三斤,乳酸菌能讓池塘生態系統更加健康。”

  目前,新型養殖技術的效果開始顯現。“現在收穫的是白對蝦,下個月開始收青蝦。”蘇曉逸説,採用魚蝦稻共養新技術後,池塘畝産量比之前提升了20%,畝産值由之前的1.8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3萬元,“蘆葦稻上個月開始收割,今年豐收了200多公斤,現在已經銷售得差不多,剩下的打算自己家裏吃,味道比一般的大米甜,營養豐富,價格也比一般的稻米貴。”

  蘇曉逸説,因為是第一次嘗試在池塘裏種植蘆葦稻,所以採用了兩種種植模式,一是在池塘四週種一圈,二是種在池塘中間。“經過對比,第二種種植方式對魚蝦的産量影響更小,所以明年開始所有池塘都會採用在池塘中間種植的模式。”

  開通微信平臺 擴大産品銷售

  現在,蘇曉逸每天淩晨4點多就要起床,和工人們一起下網撈蝦。“我們的客戶多是海寧西片和杭州的,因為要趕早市,所以天沒亮就得起床撈蝦。”蘇曉逸説,有時候還有上海的客戶過來,一次來好幾輛車,那就不是淩晨起床的事兒了,通常半夜還在忙,最多時一天要賣出1000多斤蝦。

  除了在養殖技術上進行創新,蘇曉逸在經營理念上也在不斷創新,近年來,公司全面啟動品牌營銷策略,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時運用電子商務、超市專櫃、品牌專賣店等銷售渠道,基本實現了産銷一體化。

  蘆葦稻已基本收割完,白對蝦正在大規模捕撈銷售,接下來,池塘裏放養的青蝦和外塘年份甲魚也即將捕撈上市,“我們生態養殖的外塘年份甲魚要比別人的貴一點,捕撈上市後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蘇曉逸説,為此,公司還註冊了公共微信平臺—“生態綠莊園”,專門從事産品銷售,“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現在單一的産品和銷售模式,接下來公司還將拓展銷售産品的種類,打算與附近幾家水果、蔬菜種植基地聯合起來,為客戶提供一條龍的綠色生態農産品銷售服務。”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