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晚秋是農業生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糧食增産、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今年,廣南縣加大生産力度,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利用早熟作物地塊、輪歇地、二荒地,千方百計發展晚秋作物種植,全縣共完成12.6萬畝。目前晚秋作物全部轉入中後期田間管理,作物長勢良好,預計可實現糧食産量近2000萬公斤。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晚秋生産呈現出四個特點。
一是投入大。縣農科局共籌集資金55萬元,用於技術培訓、機耕、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補助,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擴大晚秋作物種植積極性。在晚秋作物播種前後,為了增加一線技術力量,縣農科局從局機關和縣直單位抽調工作人員46人,由局班子成員帶隊,分別深入董堡、五珠、者太、底圩、壩美等重點地區,與鄉(鎮)農技站技術人員一起,做好宣傳發動、地塊規劃、種子落實、協調機耕、指導群眾播種等工作,促進了晚秋栽種進度,提高了栽種質量。
二是種植作物品種豐富。結合自然條件和群眾種植習慣,各地在安排晚秋計劃時,充分利用耕地資源和氣候資源,大力推廣秋薯類、蕎麥、雜豆、秋玉米、秋雜豆、蔬菜等多種傳統作物品種,並在確保糧食産量按計劃完成的情況下,注重晚秋作物結構調整,以增收為目標,因地制宜,發展鮮食玉米、菜用豌豆、大豆等高産值經濟作物。如董堡鄉採取秋蕎間鮮食玉米的模式,五珠鄉採取秋蕎間豌豆的模式,者太鄉採取大豆間鮮食玉米的模式,底圩鄉、壩美鎮則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豌豆間鮮食玉米種植模式。
三是種植技術規範。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鄉農技人員實行蹲點負責,指導農戶統一規劃、統一機耕、統一播種時間、統一間套種規格、統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統一覆膜,同時各鄉鎮按當地實際情況選擇産量比較穩定的品種,確保了種植的規範性。
四是中耕管理進一步加強。針對群眾對晚秋作物中耕管理重視不夠的實際,今年,各地加強技術培訓,宣傳發動群眾,廣泛開展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到10月底,全縣共開展晚秋作物薅鋤9.4萬畝,追肥11.2萬畝,開展病蟲防治1.6萬畝。在樣板區,還推廣豌豆搭架等技術,以提高豌豆單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