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張五四
今年6月的一天,內蒙古土生土長的農民書法家李春平從烏海坐飛機到北京。飛過家鄉磴口縣的時候,李春平從萬米高空往下望了一眼,這次一望,他才發現,家鄉竟然有這麼多的湖泊,在綠色與沙漠中星羅棋佈、亮點閃爍。
黃河流經磴口52公里,年引黃河水6億立方米,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易道,形成了眾多湖泊。有記載稱,全縣百畝以上的湖泊就有86個,可謂名副其實的北疆百湖之鄉。
從磴口縣城出發,向南一直沿黃河堤防公路行走大約18公里,便可看到沙漠腹地一片碧水——奈倫湖,清澈的湖水一眼望不到邊際!
201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後來成為了淩汛期間的分洪區。兩年時間裏,形成水域面積10萬畝,庫區蓄水達6000萬立方米,當地人叫它奈倫湖。這個原本計劃分洪後承擔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植被、保證治沙用水、地下水源補給和保障的泄洪區,誰也想不到,它轉身一變,成為了該縣最火的一個旅遊點和天然水産養殖區。
今年1~6月份,磴口縣共接待遊客24.5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億元。“清不過的湖水藍不過的天,頭一網是魚來二一網是蟹。”納林湖漁民姚軍一邊補著漁網,一邊哼著自編的爬山調。
每年的三月底到四月初,西北高原的季風如約而至,吹融了湖冰。這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巴彥淖爾“農家樂”飯館都要打出一個醒目的招牌:納林湖野生開河魚!這是一個“燙金”的招牌。納林湖的魚,比別處的每斤貴10塊錢以上,且供不應求。攔河閘旁邊有個荷花島,荷花島的島主叫高海濱。每年進入夏季,摩肩接踵的遊客慕名而來看荷花,一來是不相信烏蘭布和沙漠的邊緣有南國水鄉的景致,二來是把荷花島和《射雕英雄傳》的桃花島聯想到一起了。儘管他們沒有看到金庸筆下的大俠,但卻品嘗了荷葉燉魚,同樣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高海濱一直從事漁業養殖。2002年,為了響應政府保護黃河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號召,他主動上岸收網,轉型開辦了漁家樂,集垂釣、休閒遊玩、特色餐飲于一體。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高海濱的漁家樂生意越來越火,先後投資建起了8畝荷塘和40畝魚塘。荷葉燉魚、荷花配菜等農家系列招牌,為“舌尖上的磴口”添了不少亮色。高海濱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
目前,磴口全縣宜漁總水面達到12.6萬畝,依託天然水域環境無污染的優勢,湖泊有機、綠色無公害水産養殖發展迅速。全縣已建成有機漁業生産基地1.3萬畝,有7個水産品獲得國家有機産品認證,納林湖生態漁場已經通過有機水産品産地認定,勾心廟漁場通過無公害水産品産地認定,到2012年末,全縣水産品總量達到1530噸,漁業總産值達到2697萬元。
該縣在發展漁産業的同時,不忘對黃河鯉、蘭州鯰等重點魚類的保護,自2007年以來,共放流大規格黃河鯉魚魚種29950公斤,黃河鯉夏花魚種700萬尾。
磴口縣計劃利用五年時間,建設水生動物資源保護、健康養殖、名特優水産品生産、休閒漁業和科技示範基地,使漁業成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特色産業。到2017年,全縣水産養殖面積實現15萬畝,生産水産品9300噸,漁業經濟總産值2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
近年來,磴口縣積極鼓勵當地農民利用烏蘭布和沙漠中的86處天然湖泊、12萬畝的水域面積發展水産養殖,截至目前,水産養殖面積已發展到7.6萬畝,年漁業總産值2820萬元。水産養殖業已由過去傳統的以池塘養魚、湖泊捕撈、生産蘆葦為主的單一養殖模式發展成為現在的多種養殖模式相結合、多品種魚科學搭配混養模式。建成了10多個集漁業科技示範、休閒垂釣、觀光度假、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漁業科技與休閒漁業養殖場,逐步形成了“每湖一特色,湖與湖各不相同”的旅遊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