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安徽六安:特色農業資源如何變産業

三農 安徽農網 2014年10月31日 14: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特色農業資源多集中在山區嶺區,要對接遙遠的現代都市,必須在培育壯大龍頭、延伸産業鏈條、金融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特色農産品資源,有些跟隨市場形成産業,有些幾乎銷聲匿跡。”

  培育壯大龍頭,帶動對接市場,為特色農業找“出路”

  身處大別山區的六安,特殊的地理條件賦予這裡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10月21日,記者來到六安市金安區橫塘崗鄉。通過養殖霍壽黑豬,這裡的不少農民富裕起來。

  在宏民養豬專業合作社的基地,村民楊傳應正忙碌著。去年他養殖120頭霍壽黑毛豬,年純收入近6萬元。“都是為九棵松生態農業公司訂單養殖的,只管按要求把豬養好,銷售的事不操心。”楊傳應説。

  但以前並非如此。採訪中很多養殖戶告訴記者,黑豬生長慢,價格高,橫塘崗鄉又位於分水嶺,交通不便,沒有訂單的時候很少有人養。隨著“九棵松”壯大,帶動養殖戶越來越多,産業才日益興盛。目前,這家省級龍頭企業擁有萬頭黑毛豬養殖基地,黑豬肉基本都賣到南京。“在南京開了17家黑毛豬連鎖店,開發霍壽黑豬肉系列産品53個。”公司負責人孫自民介紹。

  像霍壽黑豬一樣,皖西白鵝也是地方名優畜禽産品。六安皖江公司負責人李中國養殖多年,經驗豐富,卻一直上不了規模。“沒有大企業來收購,養多了賣不掉啊。”李中國告訴記者,現在養的鵝都是自己企業內部食堂和飯店消化,很少對外賣。

  讓資源變為産業,關鍵看市場。特色農業資源多集中在山區、嶺區,要對接遙遠的現代都市,必須依靠強有力的龍頭企業。“我省很多地方都有豐富的特色農産品資源,但這些年有些跟隨市場做大做強,成了地方重要産業,有的卻幾乎銷聲匿跡。”省農委特産處副處長胡濤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無龍頭企業帶動。

  為推動“一村一品”發展特色農業,我省明確提出,引導省市級龍頭企業與特色産業示範村進行産業聯結,實現村企互動。在黃山市,115個“一村一品”專業村中,農産品通過龍頭企業銷售額達4.2億元,佔主導産業銷售收入的35.6%。

  龍頭逐步壯大,還可以産生磁鐵效應,帶動一批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産業真正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增強。“因為有了合肥伊利乳業公司,當地的新華畜牧、天時公司很快發展壯大,已建設成年出欄300萬隻的10個標準化禽類養殖小區。奶牛業和食用菌産業也發展成重要産業。”金安區江淮分水嶺辦公室主任朱俊國介紹。

  專家指出,“扶龍頭”從自身資源出發,引進有實力的産業龍頭入駐,可以在短期內見效。但同時也要創造良好環境,選擇有發展空間的本土企業有重點地培育。

  “特色農業普遍産業鏈條不長,大部分農産品仍以原料出售。”

  延長産業鏈,發展深加工,為特色農業找“錢景”

  養了多年皖西白鵝後,今年李中國決定要搞個深加工生産線。“對鵝肉進行分割包裝,生産特色休閒食品。”採訪中,這個農民企業家不斷強調,搞了一輩子農業,越來越體會到只有深加工,農業才有“錢景”。

  農業強不強,關鍵看加工。“同為糧食大省,河南的麵條、湯圓、休閒食品等品牌林立,主食産業發達,‘國人廚房’的名頭響亮。相比而言,我省差距不小。”省農委産業化處負責人介紹,當前我省特色農業普遍産業鏈條不長,大部分農産品仍以原料出售。産品檔次不高,很多主導農産品沒有經過“三品”認證。

  合肥包河區大圩鎮,素以生産蔬菜聞名,如今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開始生産脫水蔬菜。“普通蔬菜經過深加工後,附加值得到充分挖掘。不僅價格能翻番,而且解決了蔬菜滯銷的困境。”蔬菜種植戶張義平深有感觸地説,每一種蔬菜,經過加工之後身價都翻了幾十倍,還遠銷國外。

  專家強調,如果僅僅是簡單的種植、養殖,小打小鬧,特色農業很難稱為産業,容易在市場競爭中消亡。把傳統産品與現代生産要素進行嫁接,由傳統種植向農産品深加工升級轉型,延伸産業鏈條,才能集聚更多企業,吸納更多就業,不斷開發新産品,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産業。

  除了深度,産業鏈的延伸還體現在廣度上。在六安億牛乳業有限公司園林式的養殖場裏,記者看到,由先進的畜禽糞便無害化集中處理生産線、有機肥及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産線等構築起“奶牛養殖─糞便制肥─有機作物種植”循環經濟産業鏈,成功拓展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的生産領域。如今,這種生物肥成為袁隆平高産水稻攻關實驗田專用肥料。

  在金安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組織形式延伸産業鏈,已形成以農業為基礎,涵蓋加工業、流通業、倉儲銷售等産業的綜合性生産體系,實現了讓農民致富在産業鏈上。“像億牛乳業、皖江集團這樣的龍頭企業,金安區有53家,輻射帶動全區近15萬農戶增收。”副區長王剛介紹,通過龍頭帶動、基地推動、品牌拉動,大別山賦予金安的特別資源得到更高層次的開發,構築起特色更加突出、優勢更加鮮明的優勢産業帶。

  “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靠自己滾動發展太慢。”

  創新金融服務,向高成長性企業傾斜,為特色農業強“筋骨”

  “養牛羊最怕疫病,有了保險心裏踏實多了。”不久前,一場特色農産品保險對接會在淮北舉辦。保險經辦機構已與341戶種養大戶簽約,承保蘋果1402畝、大棚蔬菜310畝、石榴2500畝、能繁母羊1188頭、肉牛446頭,為淮北市特色種植養殖戶提供了851萬元的風險保障。

  特色農業要做大做強,離不開現代金融支撐。保險和融資,成為特色農業經營者最急需的服務。

  金安區張店鎮張店村,一處河汊旁坐落著幫群水産養殖公司。走進去一看,這裡“藏著”上百畝標準化池塘、孵化溫室等,採用封閉式標準化的生産管理模式。“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靠自己滾動發展太慢。從銀行貸款門檻太高、手續太煩瑣,急需的流動資金大多是從朋友那裏借的。”總經理張太祥介紹。

  同樣的煩惱也困擾著孫自民。“豬舍等設備都不能算固定資産,去銀行貸款缺乏抵押物。”他告訴記者,為解決資金問題,只好自己研究資本市場,謀劃企業上市。

  保險也不例外。特色農産品投入成本更大,遇到自然災害時遭受經濟損失也更大。鋻於此,農業經營主體對特色農業保險需求更為迫切。“目前,我省開發了蔬菜、水果、茶葉等40個特色農業保險産品。”國元保險有關負責人表示。但保費市縣財政補貼承擔比例較多、很多品種推廣範圍狹窄、各地業務開展不均衡、風險集中等問題,導致特色農業保險推廣緩慢。

  對此,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元保險將把發展特色農業保險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整合扶貧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創新開發蔬菜、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螃蟹、龍蝦等水産養殖保險。

  “保險+信貸業務,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因無擔保、無抵押而貸款難的問題。”專家表示。早在2009年,我省就推出首個試點産品“草莓種植小額信貸組合保險”,一經推出即受到草莓種植戶的廣泛歡迎。當前,需要銀行、保險公司根據特色農業發展需求,推出更多保險+信貸業務産品,既把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納入保險覆蓋範圍,也優化農村信貸環境,實現農民敢貸、銀行願貸、資金安全有保障。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